2025年1月21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記者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2025年推出更多新政策,其中包括啟動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政策,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工作方案,謀劃推出一批重大投資項目,制定促進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還將加快研究出臺促進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文件,打造5G應用“揚帆”和“5G+工業互聯網”升級版,適時擴大電信業務開放。
啟動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
總體來看,2024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四成,有效發揮了“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從行業看,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保持增長,電子、有色、化工、汽車等重點行業對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超四成。“抓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增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表示,2025年將啟動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把這些行業規模大、關聯廣、帶動強的效應充分釋放出來。加大對工業大省、工業大市的支持力度。完善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政策機制,支持各地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為工業經濟增長多作貢獻。
當下,持續向好的積極因素不斷累積。投資增速上,制造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24年全年同比增長9.2%。特別是,在“兩新”政策的作用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比全部投資高12.5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2個百分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透露,下一步將加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文件將出臺
去年,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加快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也在加速。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圍繞新一代信息通信、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顯示、物聯網等領域,我國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數字產業集群,成為數字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1月至11月,數字產業業務收入規模前10大省份合計完成業務收入25.8萬億元,同比增長6.4%。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山東、四川、福建等八個省份規模超過萬億級,拉動全國數字產業業務收入增長4.9個百分點。
數字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和光纖寬帶網絡,5G基站達到425萬個,千兆用戶突破2億,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移動物聯網加快從“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發展,終端用戶超過26億戶,“物超人”持續擴大。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880萬,算力規模較2023年底增長16.5%。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表示,2025年將推動信息通信業實現三個“升級”。一是網絡演進升級,完善“雙千兆”網絡升級政策,試點部署萬兆光網,有序推進算力中心建設布局優化;二是融合應用升級,打造5G應用“揚帆”和“5G+工業互聯網”升級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三是創新能力升級,加大5G演進和6G技術創新投入,適時擴大電信業務開放,推動信息通信業持續健康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下一步將加快研究出臺促進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強數字產業運行監測,強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銜接落實,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為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落實好汽車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車購稅減免等優惠政策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新能源汽車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車的“首選”,同時很多人關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形勢。對此,張云明強調,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國內競爭加劇、國際貿易壁壘高企等新形勢新挑戰。下一步,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針對性采取措施,努力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從萬輛級跨越到千萬輛級,產品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世界比重超六成,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亮麗名片”。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邁上千萬輛級臺階,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在汽車新車總銷量中的占比達到40.9%,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
未來如何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張云明表示,將推出四項具體舉措:
一是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深入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突破新體系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
二是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落實好汽車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車購稅減免等優惠政策,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制定促進換電模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力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深化重點領域推廣應用。
三是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優化“雙積分”管理政策,探索開展汽車碳排放、汽車動力蓄電池碳足跡管理,推動核算標準和結果的國際互認。
四是著力優化產業生態。研究開展整車企業集團化管理,支持優勢企業提質增效做優做強。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不斷優化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