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博弈將繼續成為2025年主線,國際形勢將更為復雜,美在高性能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將筑起更嚴密的“小院高墻”,并可能進一步向“大院鐵幕”演進,從相對精準的封鎖打擊轉向更全面的經濟和技術遏制。國內短期內產業升級將繼續受到遏制,長期來看將持續突圍,加快實現自主可控。
同時,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仍是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焦點,2025年是AI大模型應用的關鍵一年,將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重塑、對數字產業重構;國內大模型產業投入將繼續加大,產業格局競爭更加激烈。
百年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美博弈成為影響我國信息通信產業發展的重要變量
百年之大變局仍在加速演進中,大國關系呈現復雜和多維特征,推動全球政治、經濟、貿易、軍事等格局深刻調整。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多邊合作和協調機制,致使美國同其他大國以及地區間的戰略競爭和對抗態勢不斷加劇,給全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美國將會繼續在經濟、政治、軍事、貿易、文化等多方面對我國進行孤立、封鎖和打壓。2025年,中美經貿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如美國可能撤銷中國“貿易最惠國”地位,對所有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加征60%或以上關稅,聲稱四年內將停止進口中國生產的必需品等。美國將加快促進芯片等制造業回流,同時通過出口和投融資限制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
大模型:多模態和智能體爆發
Scaling Law仍然有效,2025年AI大模型規模競賽將繼續演進,多模態性能是重點方向。隨著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RAG、Agent等配套技術基本成熟,2025年AI產業將重點轉向Agentic AI應用擴散階段,自主生成式AI智能體將逐步滲透到工作決策環節,成為新的爆發點。
數據: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2025年新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將進入實質性系統推進階段,重構全新的數據管理和治理體系、培育新型數據要素型企業也更為迫切。在此基礎上,數據要素場景將多元拓展,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預計2025年規模達到1700億以上,近五年復合增長率超25%。
算力:加快原生智能升級
智算集群繼續向大規模和分布式演進。一是訓練集群規模繼續擴張,向十萬卡級邁進;二是面向大模型訓練的跨數據中心分布式網絡互聯技術探索提速;三是算力結構向推理側傾斜,帶動邊緣智算中心需求持續增加。云原生技術方面,Gartner預測,到2027年,超過75%的AI部署將使用容器技術作為底層計算環境。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機器人+”將驅動新型工業化變革
2025年預計國家對機器人產業從上游零部件、本體制造直至應用場景提供全鏈條、全方位政策支持。隨著軟硬件技術演進與成熟,工業及人型機器人在性能及智能化程度上將有較大提升。同時2025年預計是我國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未來幾年,伴隨著應用場景規模化拓展,新型工業化借助機器人技術將實現質的飛躍。
家庭智能化:面向家庭場景的智能化業務迎來快速發展期
在新建和改善升級場景中的居家智能化需求將大幅提升,包括智能交互推進多設備深度融合互通,實現場景化自動控制,以視覺智能主動感知和預測用戶需求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居家型智能集中體現在智能家庭、視聯網和智聯網等領域的快速增長。根據預測,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已達8000億元,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1
企業數智化:AI大模型深度賦能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
2025年數字化轉型將邁入數智化階段。首先,人工智能將更深層次融入企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從單一場景邁向AI 驅動的全流程貫通,以實現更高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增強企業競爭力與價值創造能力。同時,隨著垂類大模型應用的加速落地,2025年數字技術將融合垂類大模型賦能產業數字化場景應用升級。最后,數字化創新升級將加速開放生態構建,推動創新要素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形成創新生態循環。
智能交互:大模型重構智能終端,開啟新一輪入口之爭
硬件重構的核心在于芯片與端側模型算力需求匹配,主要形式是手機、XR設備、自動駕駛汽車等;或云端協同,AI 大模型部署在云端,端側硬件專注于特定場景的交互和數據處理,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等AI穿戴設備將會形成新的交互入口。OS及應用重構的本質是讓終端成為智能服務的載體,2025年及未來幾年內,基于大模型的OS架構會更清晰,系統級AI助理能夠調度第三方 APP和平臺,成為需求分發入口,專業領域智能服務模式出現雛形。
算電協同: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加速替代,跨電力和算力協同應用不斷豐富
2025年新增風電光伏裝機容量2億千瓦。新型儲能將從“重配置”轉向“重應用”,構網型和長時存儲、智能調度技術廣泛應用。電力算力協同發展成新態勢,2025年雙方將共同通過政策機制、技術架構、商業模式等創新,圍繞規劃、建設、市場和商業模式等方向持續深化協同應用。未來幾年,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加快構建,生產側和消費側清潔能源的替代將進一步加速。
未來產業:量子信息產業處于加速發展期,基礎設施穩步推進,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根據光子盒發布的《2024全球量子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報告》,全球量子產業規模有望從2023年的72.4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2377.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64.68%,上中下游均呈現積極的發展態勢。量子計算方面,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并在醫療、材料科學、網絡安全等領域推進應用場景探索。量子通信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物聯網、數字政務領域的探索不斷取得突破。
天地一體: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產業配套逐步成熟,迎接應用落地
人類活動不斷由陸地向海洋和空間延伸,空天信息產業備受關注。我國面向5G-A、衛星互聯網、低空經濟等領域持續出臺利好政策,空天基礎設施建設逐漸由試點走向規模建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2025年天地一體應用方向將進一步聚焦,手機/汽車直連衛星以及城市空中交通將成為重點應用場景。
產業基石:存儲和AI芯片需求快速增長,2nm將進入量產階段
隨著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等需求爆發式增長,2024年-2025年半導體市場觸底反彈,存儲和AI芯片需求快速增長。其中,以AI芯片為主的邏輯芯片預計增速21%,HBM3、HBM3e帶動存儲市場預計增長61%,并驅動以3D 封裝技術、Fan-Out 技術和Chiplet技術等為代表的先進封裝產能持續倍增,臺積電目標增長100%。同時,2025年將為2nm晶圓制造關鍵年,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將進入2nm量產階段,良率爬升速度與擴產節奏將成市場關注焦點,預計臺積電將持續稱霸,市占率2025年有望擴大至66%。
產業集群:創新協同加速,區域經濟進入規模發展階段
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政策指引下,預計各地將陸續出臺以提升區域經濟規模和市場活躍度為目標的地方性政策,并在資本市場先行發力實施。同時產業集群效應將同步增強,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東部創新引領、中西部加速崛起、東北轉型振興的多元格局進一步顯現,加速推進更均衡、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