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市場研究機構KnowMade最新發(fā)布的一份針對碳化硅(SiC)的知識產權 (IP) 報告,全面介紹了全球最近的碳化硅專利申請活動。在該報告中,KnowMade重點介紹了整個碳化硅供應鏈中最新的專利動態(tài),并重點介紹了SiC行業(yè)內一些采用垂直整合模式(IDM)的主要公司的專利動態(tài)。
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持續(xù)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促進了整個碳化硅供應鏈的專利增長
自 2021 年以來,KnowMade 注意到與SiC器件相關的專利申請活動中有趣的動態(tài)。例如,2023 年披露的SiC發(fā)明專利數量比 2021 年高出了 50% 以上。此外,一些現有專利持有人有效地擴大了其碳化硅發(fā)明的覆蓋范圍。隨著 SiC 功率器件在電動汽車 (EV) 中大規(guī)模采用的前景,SiC 公司開始在該行業(yè)的戰(zhàn)略區(qū)域申請越來越多的專利。與此同時,快速增長的 SiC 市場的幾家先驅已經加速了他們的專利活動,預計 SiC 行業(yè)領域將有許多挑戰(zhàn)者進入(圖 1)。事實上,專利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維護 SiC 公司的市場地位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
如圖1,在全球SiC相關專利擁有者當中,三菱電機無疑是領導者,而從新的SiC專利申請增長來看,DENSO、ROHM、意法半導體、HITACH增長都比較快。
△圖 1:專利受讓人在 SiC 功率器件專利格局中的知識產權領導地位
在中美貿易戰(zhàn)的影響下,在最近的SiC專利申請量增長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眾多企業(yè)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中國)建立更本地化的 SiC 供應鏈。2019-2023年全球碳化硅專利申請量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6%。2021 年至 2023 年期間,中國參與者披露的SiC發(fā)明專利數量增加了約 60%(圖 2),是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當中增長更快的,同時也是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如果僅看2023年,在全球SiC 專利申請當中,超過 70% 被都是來自于中國實體。
△圖2:功率SiC專利公布時間線(每年公布的發(fā)明數量)。
實際上,參與 SiC 研發(fā)活動的中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自 2022 年以來,中國擁有SiC 襯底專利的公司新增在了超過25個,擁有SiC器件專利新公司增長了50 個。這種密集的本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使中國能夠快速解決 SiC 晶圓行業(yè)的自主問題。然而,隨著 SiC 晶圓的持續(xù)供應過剩,中國在 SiC 晶圓市場帶來了激烈的價格競爭,這也為 SiC 晶圓供應商提供了更有理由利用其專利來對抗其主要競爭對手。
垂直整合的 SiC 公司在整個供應鏈中展示不同的 IP 戰(zhàn)略
一些 SiC 器件市場參與者正在投入大量資源來建立 SiC 技術的垂直集成制造基礎設施。這些公司在 SiC 行業(yè)采用了集成器件制造商 (IDM) 商業(yè)模式,旨在將 SiC 制造的每個步驟(從材料生長到器件制造和封裝)整合到公司內部。有趣的是,對他們在整個供應鏈中的專利申請活動的比較,凸顯了 SiC 技術的 IP 戰(zhàn)略差異很大。雖然某些公司嚴重依賴專利來維護其在市場上的地位,但其他公司并未在整個 SiC 供應鏈中(SiC襯底、SiC器件、封裝和模塊、電路和應用)顯著發(fā)展其專利組合(圖 3)。
比如,英飛凌、羅姆、Wolfspeed在整個SiC供應鏈當中都有豐富的專利的布局。相比之下,Coherent、三安光電、意法半導體、SK集團則主要布局了SiC襯底、SiC器件方面的專利。而Coherent的母公司Ⅱ-Ⅵ的碳化硅專利則主要布局在SiC器件、封裝和模塊、電路和應用方面。
圖 3:SiC 供應鏈中主要垂直整合 IDM 的 IP 活動。
報告還指出,這些SiC專利申請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 SiC IDM 公司之間的一些差異,突出了不同市場對每家公司(美國、日本、歐洲、中國大陸、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相對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么在更新的 SiC 專利態(tài)勢分析中采用的策略之一,包括關注少數主要參與者,如 Wolfspeed、Infineon、onsemi、Rohm、SK、STMicroelectronics、Coherent(及其許可方通用電氣),以繪制 IP 概況,包括其專利組合的各個方面(地理細分、專利的法律地位、技術細分、 時間演變等)。這種方法可以檢測小信號,例如最近涉及的新區(qū)域或新技術領域(超結器件、溝槽式 SiC MOSFET 等)。也就是說,深入研究主要參與者最近的專利申請可以為 SiC 公司的路線圖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專利態(tài)勢分析:SiC 技術的戰(zhàn)略是什么?
《2024 年 SiC 專利態(tài)勢》報告的主要目標是描述整個 SiC 供應鏈的全球專利競爭。該分析首先確定了整個供應鏈中的主要 IP 參與者和申請 SiC 相關專利的新來者,從分立SiC 到使用 SiC 器件的電路和系統(tǒng)。重要的是,由于與封裝、模塊、電路和應用相關的專利往往涵蓋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半導體技術,因此必須在下游供應鏈中調整選擇范圍(圖 4)。
圖 4:SiC 專利選擇和分類的方法。
一旦選擇了 SiC 專利,它們就會被放置在 SiC 供應鏈的每個部分:SiC 襯底(包括塊狀 SiC、裸片、生長裝置、精加工、切片、外延片)、SiC 功率器件、封裝、模塊、電路和應用。例如,對于 SiC 功率器件,專利分析已分為二極管、MOSFET 和其他 SiC 器件。此外,SiC MOSFET 專利已拆分為平面 MOSFET 專利和溝槽 MOSFET 專利,以便對每項技術進行單獨的 IP 競爭分析。分析指出,SiC 專利領域的大多數公司都已將溝槽式 MOSFET 集成到其技術路線圖中(圖 5),從而加速了該領域的專利申請。因此,溝槽式 MOSFET 最近已成為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 IP 領域。
△圖 5:在溝槽式 SiC MOSFET 和平面 SiC MOSFET 上申請專利的公司。上述比較基于正在進行的專利申請(包括已授權的專利和正在申請的專利)。
最后,該報告還對 SiC 專利組合進行了地理分析,以突出 SiC 公司知識產權戰(zhàn)略中的重要市場。專利受讓人根據其總部所在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劃分,從而能夠研究 SiC 技術的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合這些不同的方法,分析表明,中國公司在國外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非常有限(不到 5%)。這表明,至少目前,大多數中國公司不打算挑戰(zhàn)中國境外競爭對手的領導地位。
順便說一句,中國政府一直大力鼓勵中國公司的專利申請活動,導致近年來提交了大量專利申請。2023 年全球公布的 SiC 專利申請中,超過 70% 被都是來自中國實體。這使得專利分析成為研究中國新興 SiC 技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力工具,正如 KnowMade 之前的報告所示。例如,專利分析被證明對于早期識別新的中國公司、描述他們的技術發(fā)展以及解釋他們與其他參與者(如研究機構或外國公司)的關系(專利合作、專利轉讓)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