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月壤揭示太陽風為月球帶來可利用的水。這是太陽風氫的注入、保存與擴散丟失模型圖(2022年11月23日繪制)。 新華社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24年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分別搭乘安-124和運-20飛機,抵達海南美蘭國際機場,隨后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玉兔號與嫦娥三號著陸器月面互拍。
嫦娥四號探測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
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分別搭乘安-124和運-20飛機,抵達海南美蘭國際機場,隨后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目前,發射場設施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有序進行,嫦娥六號計劃于今年上半年實施發射。
嫦娥六號與嫦娥五號任務有何不同?
嫦娥六號計劃于今年上半年實施發射,它與嫦娥五號任務有何不同?將有哪些技術突破?預選著陸區與以往相比有哪些特點?
嫦娥六號原本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在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后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它將前往月球背面采集月球樣品,并帶回地球,這也將是人類首次開展月球背面取樣,但嫦娥六號與嫦娥五號任務相比也有一些不同。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介紹,嫦娥五號是著陸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嫦娥六號是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半球區域。由于我們是落在了月球背面,是沒辦法和地面測控站進行直接的通信,它需要鵲橋二號中繼星提供一個中繼通信支持。
為順利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與地球間的通信,我國將發射新研制的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星,衛星計劃在上半年發射。鵲橋二號作為一顆中繼通信衛星,主要用于轉發月面航天器與地球之間的通信,它首次任務將為嫦娥六號服務。
王瓊介紹,我們在嫦娥六號任務搭載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研制情況都比較順利。
據介紹,在國際合作方面,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希望更多國際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類認知疆域,為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嫦娥六號的任務預選著陸區有何特點?
嫦娥六號任務,計劃前往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等工作,去發現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月球樣品,實現眾多科學目標。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地面應用系統總師李春來介紹,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有非常大的不一樣。月球背面基本上都是古老的月殼和月球的高地,會埋藏著很多科學的問題。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說,我們到南極-艾特肯盆地里面去進行采樣,也是科學家們認為非常感興趣的,我們要獲取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樣品,這是我們從科學上的一個考量。工程上面的考量,主要是工程的可實現性,首先它要坡度比較緩,第二個要相對來說比較平坦,便于著陸。
據悉,嫦娥六號任務將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實施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同時開展著陸區科學探測和國際合作。
王瓊告訴記者,迄今為止,人類共對月球進行了10次采樣返回,這10次采樣均位于月球的正面。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整體上相對月球正面更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因此,嫦娥六號計劃對月球背面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爭取獲得更新的月球科學數據。
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去年9月接受央視采訪時介紹,我國現在正在進行月球探測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主要是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在2030年之前實現。其中,嫦娥七號計劃2026年前后實施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去月球南極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擬于2028年前后發射的嫦娥八號,主要任務是勘查月球上的資源,并對資源的再利用進行實驗。
吳偉仁在受訪時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2030年之前,中國人的腳印肯定會踏在月球上去,這沒問題的。”2023年7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嫦娥”系列探月步伐
為了探索這個抬頭可見的神秘存在,我國都做了哪些努力呢?一起回顧“嫦娥”系列的探月步伐。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探月工程的輝煌歷程。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影像圖發布。這是當時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張。圖像數據完整、信息豐富、信噪比高、質量良好,在圖像質量和影像制作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2012年2月6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發布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
2012年4月,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一個完整周期的飛行探測。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與國際編號為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肩而過”,最近交會距離不到1公里。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而后,嫦娥二號飛至1億公里以外,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月球表面,并開始實施月面勘測。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嫦娥三號著陸的區域在之后被命名為“廣寒宮”,被帶到月球的中國首輛月球車也被命名為“玉兔”。就這樣廣寒宮、嫦娥和玉兔的神話成為現實。
◎嫦娥四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來自中國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
◎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飛向月球。2020年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歷時23天的飛行之后,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了1731克珍貴的月球樣品,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完美收官。
中國航天今年看點多:中國空間站將迎6名航天員
正在太空高效運行的中國空間站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今年,我國將實施四次飛行任務,分別是: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
6名航天員將陸續進駐“太空之家”
據介紹,目前,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已經在軌工作兩個多月,其間,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3名航天員相繼完成了平臺維護、科學試驗、首次出艙進行天和核心艙太陽翼試驗性維修等既定任務。
根據此前公布的計劃,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乘組計劃于今年4月左右返回東風著陸場。據新華社報道,神舟十八號和神舟十九號乘組均由3名航天員組成。這意味著今年空間站將上演兩次在軌“換班”,6名航天員將陸續進駐“太空之家”。
1月17日,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2023年5月,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從2023年發射的天舟六號開始,天舟貨運飛船采用了改進型貨物艙,裝載空間增加了約24%,裝載重量提高了約22%,從以前的6.9噸提高到了7.4噸,提高了密封艙貨物裝載能力,使貨運飛船發射頻次得以由2年4發降低至2年3發,切實提高了空間站工程綜合效益。
隨著建造階段任務在軌數據的累積,天舟貨運飛船的補給效能不斷提升。據介紹,天舟七號發射時的在軌庫存和貨運飛船的上行量,合起來可支持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1年。因此,天舟七號發射時的物資補給可以支持神舟十七號和十八號兩個航天員乘組在軌執行任務。
商業航天蓬勃發展
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2024年,商業航天也有不少看點。
今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有望迎來首次商業發射。據央視去年12月報道,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一號發射工位正式竣工,這標志著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形成發射能力過程中取得關鍵進展。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在2022年7月開工,計劃在今年實現常態化發射。其一號發射工位是國內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八號的專用工位,塔架高83米,包含固定勤務塔、發射臺等11類設備設施。與傳統發射工位相比,其取消了導流槽、采用模塊化鋼結構發射塔架方案,使建設周期縮短了一半。
據稱,二號發射工位目前正在建設,已完成導流槽主體封頂,計劃在今年2月完成土建施工,5月底完成設備現場安裝調試。技術區三平廠房等配套設施建設正在有序推進,計劃今年9月底完成建設。
在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方面,多個商業航天企業的火箭在今年將進行常態化發射,一些型號火箭將迎來首飛。
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計劃在今年1月執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將“一箭五星”送入太空。據悉,中科宇航計劃在今年計劃實現6發火箭出廠,依托創新不斷提升火箭快速響應能力,支撐中、低軌衛星星座快速組網等重大發射任務的順利實施。
根據“天兵科技”1月5日發布的消息,110噸推力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天火十二”(簡稱TH-12)近日圓滿完成首飛批次校準熱試車,具備交付首飛及后續批產化發射條件。
TH-12發動機是為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天龍三號配套研制,天龍三號是“天兵科技”研制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3.8米,起飛質量590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7噸,太陽同步軌道運力14噸,性能直接對標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火箭。該火箭采用大推力、可復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用于滿足中國衛星互聯網“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需求,首飛計劃在今年年中進行。
作為國內首個全固體捆綁式中型運載火箭,“東方空間”研制的“引力一號”火箭首飛也受到關注。該火箭采用了捆綁四臺助推器的“三級半”全固體捆綁構型,使火箭能在保持30米高度的情況下,運載能力達到中型火箭水平,其近地軌道運力6.5噸。發射成功后將成為全球運力最大固體火箭、國內運力最大民商火箭。根據“東方空間”此前披露的信息,該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將于近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