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信息安全分會副秘書長、世界級車聯網安全專項賽總策劃
我國汽車工業正在加速進入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主的智能化時代
從1953年我國成立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到2023年比亞迪昂首進入全球十大汽車制造廠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完成了汽車產業鏈上下游貫通,自主創新和自主制造能力不斷提升,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全球疫情持續演變、汽車芯片供應緊張等復雜嚴峻形勢下,我國政府及各大企業積極應對,推動汽車產業取得新成效、見到新氣象,為汽車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目前,我國的汽車工業正在加速進入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智能化時代。從最早的蒸汽動力汽車到內燃機汽車,石油、鋼鐵、鋁、化工、塑料等新技術的出現,為汽車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制造工藝和基礎設施,使得汽車逐漸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今天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出現,為汽車帶來了更多智能化、綠色化和網聯化的發展新機遇。汽車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歷史,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推動了汽車工業的進步。
AI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上的應用將極大的解決自然和社會問題
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將作為全新的智慧空間,在最新通信技術的加持下,人工智能、生物識別、車載光、AR/VR等技術使人類從駕駛過程中釋放出來,汽車從一個“靈活的移動空間”轉變為“娛樂、工作、生活的一體化智能空間”。
2024年AI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化,幫助學生起草論文,幫助營銷人員制作圖片,寫作文案,制作視頻和音樂。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是AI技術服務人類的關鍵落地場景。在自動駕駛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視覺、雷達等傳感器和智慧公路等技術使汽車具有自動駕駛能力,并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優化,提高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在智能座艙方面,AI技術可以通過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車內環境的智能化,為用戶提供更加舒適和便捷的出行體驗。
AI技術使智能網聯汽車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極大地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除了帶來個人出行的變革外,在AI技術加持下的智能網聯汽車,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有巨大的潛力,可能的應用方向如下:
預警系統:智能網聯汽車可以配備各種傳感器,如雷達、紅外線和超聲波傳感器等,用于檢測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預兆。一旦檢測到異常情況,車輛可以自動發送警報,以便提前做好準備。
救援行動:在自然災害發生后,智能網聯汽車可以快速部署到災區,為救援人員提供導航和通信支持。它還可以攜帶救援物資,如食物、水和醫療設備,以幫助受災群眾。
交通管理:在自然災害期間,道路可能會受到嚴重破壞,導致交通癱瘓。智能網聯汽車可以通過實時監測道路狀況,為駕駛員提供最佳行駛路線,從而避免擁堵和事故。或與其他車輛和基礎設施進行通信,以實現更高效的交通管理。
災后重建:智能網聯汽車可以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它們可以幫助評估受損建筑的安全性,為重建工作提供數據支持。此外,它們還可以協助運輸建筑材料和設備,提高重建效率。
環境監測:智能網聯汽車可以配備各種環境監測設備,如空氣質量傳感器、水質監測儀等,用于實時監測災區的環境狀況。這些數據對于評估災害影響和制定恢復計劃至關重要。
網絡安全與融合發展是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汽車工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安全和國防的重要保障。歷史上,汽車工業曾經在多次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卡車、吉普車等,以及冷戰時期的導彈、火箭、衛星等。當代,汽車工業也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其戰略價值,如航空航天、核能、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
當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頂層規劃及產業政策已日趨完善,網絡安全與融合發展成為焦點。智能網聯汽車所需的關鍵技術包括環境感知、自主決策、高精準定位、AI芯片、車載計算平臺、大數據與云計算、車聯網(V2X)和人工智能等。這些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需要軟件類和算法類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在車端軟件和云端軟件以及感知融合到規劃控制的各個算法領域。只有通過車輛、交通、信息、電子和軟件等多個領域的快速、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另外,智能網聯汽車帶來全社會交通數字化之后,也將面臨更為復雜的信息安全風險。從網絡安全角度來看,智能網聯汽車面臨遠程入侵、近距離攻擊、接觸攻擊三個角度的安全風險;從數據安全角度,智能網聯車面臨著采集層、通信層、應用層、平臺層四個層面的安全風險。
自2022年以來,我開始策劃世界智能網聯汽車攻防大賽,比賽覆蓋京津冀、長三角、華中地區,邀請國內頂尖的安全服務企業,車企,信息安全公司,高校等300多只戰隊,開展線下實車攻防和線上車聯網攻防比賽。將比賽平臺打造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磨刀石,通過攻擊和防守的較量,幫助車企在極短的時間找到車輛安全漏洞,迅速彌補漏洞缺陷;同時,面向實戰選拔既懂車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信息安全技術人才。
最后,相信我國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通過技術的持續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標準體系的健全完善以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十四五承上啟下之年,定將迎來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