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殺手級”應用浮出水面。2023年初,在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七屆通信技術年會上,《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發布的2023通信產業十大技術趨勢中,AIGC被產業界15位專家聯合提名發布。剛剛過去一個月有余,AIGC的重要落地應用ChatGPT就火遍全球,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
那么,ChatGPT是什么?帶來什么影響?中國版ChatGPT如何發展?通信產業如何著力?為此,《通信產業報》全媒體邀請AI領域、互聯網大廠、通信產業等一線專家透視ChatGPT本質及產業影響。
ChatGPT是什么?
ChatGPT是美國人工智能知名研究機構OpenAI對外發布一款聊天機器人,其面市5天便吸引了超過百萬的用戶參與使用,它是由GPT-3.5架構再加上instructGPT一起融而形成的一個語言大模型。目前,大家在線體驗的ChatGPT服務,是基于ChatGPT模型包裝成的問答SaaS服務,可以基于用戶輸入文本實現聊天、文章寫作、信息查詢,甚至是修改代碼等功能。
達闥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黃曉慶認為,AlphaGo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第1顆原子彈,而ChatGPT就是氫彈,這兩個原子武器發了,實際上就不會再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抱有任何懷疑了,這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標志。
IEEE Fellow、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冬博士在接受《通信產業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ChatGPT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AI原生產品,就像第一款iPhone,一出來就展現出高完整度、高體驗性、高平臺性。ChatGPT最大的創新在于文本內容生成,ChatGPT通過交互式對話來逐步理清用戶的意圖。ChatGPT模型背后的算法和訓練過程更加新穎,創新性的使用了半監督學習算法,尤其ChatGPT把生成的文本模型更加“組織化”,這是非常大的技術創新。
總之,此次OpenAI發布的ChatGPT在算力和樣本量方面相較于以前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作出了很大地提升。基于ChatGPT基礎模型,可以對例如搜索引擎類的信息查詢工具做升級改造,可以制作文字創作工具作為人類的助手來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為人類提供專家級咨詢參考和輔導等。
值得注意的是,連日來,隨著身邊媒體朋友紛紛登錄測試,ChatGPT仍存在局限性,面對人類復雜龐大的知識結構和語料素材,ChatGPT回答的內容有時“形式上合理”,仍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等錯誤,還無法完全徹底地突破圖靈測試。
ChatGPT帶來什么影響?
和我們過去的預料不一樣的是,現在最有可能讓ChatGPT使用的場景反而是那些需要創意的文字領域,回答甚至編程等高創作性的工作,而不是傳統的干勞動力工作領域。目前看來,ChatGPT產品有望被應用在搜索引擎中,增強機器對人類語言的理解能力,這可能改變搜索行業的市場格局。
同時,也有研究機構分析,未來,ChatGPT可能會取代技術類(程序員、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媒體類(廣告、內容創作、技術寫作、新聞)、法律類(法律或律師助理)、市場研究分析師、教師、金融類(金融分析師、個人財務顧問)、交易員、平面設計師、會計師、客服等工作。總之,有了ChatGPT,各行各業都迎來了其不同程度的“新紀元”。
“當很多的普通文字工作者都可以利用ChatGPT來提高能力,變得生產力更大、能力更強時,是不是這個行業人的需求就減少了,是值得思考的。”黃曉慶指出,但不管怎么樣,ChatGPT 對人類科技和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做作業、寫論文、寫詩、畫畫、編程等現在都很輕易用它實現。
在談到ChatGPT會如何影響AI產業格局和發展走勢時,聯通數科首席AI科學家廉士國告訴《通信產業報》全媒體記者,目前,ChatGPT在B端產品中的定位相對明確,可作為輔助工具來改進已有產品或為人工提供助手功能。而作為C端產品,相對還不夠明確,類似寫論文、編程序、咨詢顧問等個人助手,是否存在合規性風險、商業模式問題等,有待探索,但同時也有較大可想像空間。但對算力基礎設施的帶動作用是明確的,無論是ChatGPT的研發(訓練)和基于ChatGPT的應用(推理)都需要大量智能計算資源和數據存儲及傳輸資源,因此具備智能算力中心的云計算企業將是受益者。
對標OpenAI的ChatGPT,谷歌發布了以其LaMDA大模型為基礎的Bard對話服務。是否要出現類似iOS和Android兩強對立的局面?廉士國認為,目前階段的基礎大模型性能上還需完善,其門檻也沒有高到只能出現兩個“寡頭”,更多玩家的局面將會出現。試用階段的用戶熱度是否會延續,有賴于后續“爆款”AI應用的出現,但其對已有行業應用系統的升級輔助作用會持續體現出價值。
ChatGPT存在哪些挑戰?
毋庸置疑,OpenAI開放ChatGPT接口免費給用戶使用的背后同樣蘊含著商業邏輯,一方面大量的用戶好評形成了爆炸式傳播效應,奠定OpenAI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數百萬用戶的使用也會給予ChatGPT系統更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對模型進行不斷訓練,在提升用戶粘性的同時增強系統性能。
構建中文版的ChatGPT形成具備中文知識的公共基礎模型尤為重要,中國也應該積極開發一個中國版的開源ChatGPT。
中赫集團副總裁、工體元宇宙GTVerse創始人CEO首席架構師葛頎認為,進入2023年,GPT-3終于完成了從“能用”到“好用”的蛻變,以ChatGPT小版本的形式王者歸來,呈現出大模型、全技能和自適配的新特點,AI as a Service——AI即服務終于成為AIGC最有可能變現的商業模式。
從近期的大眾試用反映來看,其相對從強到弱的排序是:記憶能力、創作能力、推理能力、查詢能力。其推理能力相對較弱,這印證了國外部分專家的評價,當前版本模型對自然語言文本規則和模式知識學得較好,但對抽象知識和邏輯推理還沒有學到位。在廉士國看來,盡管ChatGPT本身還存在一些技術挑戰,但大家已經看到了其威力,甚至已對現行制度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有國外學生用它來代寫課題論文并獲得了高分,這給其他同學帶來了不公平。的確,ChatGPT的出現超出了大家的預期,但我們的數字治理還沒有跟上。
“目前ChatGPT還需要更多的優化,它有很多問題的回答,都有可能是不正確的,但它自己意識不到。同時,也有很多回答有可能是不道德的,它也意識不到,所以這會牽涉到很多的倫理問題。”黃曉慶指出,科技向善,AI向善,肯定還有一定的工作要做。
像這樣具備文字創作等能力的超級助手,人人都可以平等獲得嗎?其創作的內容存在版權問題嗎?是否可以自由使用而不受限?其創作的內容如果存在編造事實、民族歧視、侵犯隱私等問題應由誰來擔責?這些問題是需要大家共同來面對的。我們相信,除了技術手段之外,相關的數字治理制度也將啟動建立。
中國版ChatGPT如何發展?
Gartner預測,2030年以人機交互為代表的AIGC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自ChatGPT大火之后,最近科技領域各家大廠在AI領域均有一系列動作,中國版ChatGPT又該如何發展?
連日來,百度開發的類ChatGPT的項目“文心一言”(ERNIE Bot)將在3月份完成內測,面向公眾開放;阿里巴巴內部一款標名“預發布”的應用被“打碼”曝光,目前公司確實在研發相關產品,并已經處于內測階段;騰訊也有相關技術儲備,包括AI大模型、機器學習算法以及NLP等領域;京東未來會不斷結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術點,融入到產品服務中,加速AIGC&ChatGPT規模化落地;網易其AI團隊此前已投入到ChatGPT同源技術產品的研發;科大訊飛類ChatGPT技術5月將率先落地AI學習機產品……可以肯定的是,在微軟等巨頭紛紛推出ChatGPT產品的基礎上,BAT等國內互聯網龍頭也正加速跟進。
之前,已有國內企業和機構發布了大模型,只是其語言大模型還沒達到ChatGPT的能力。當前,隨著國內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會產生豐富的行業場景數據,可能推進行業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包括語言類、多模類等,不限于對話場景,可在基礎模型上做微調或重訓練。
廉士國建議,構建中文版的ChatGPT形成具備中文知識的公共基礎模型,尤為重要。研發類似ChatGPT的大模型,其基礎主要包括智能算力、大量數據、自監督學習算法等。對于這些基礎,國內相關企業和機構是擁有的或可以聯合構建。另外,國內的應用場景豐富、開發者眾多,以ChatGPT類大模型為基礎,面向垂直應用場景的再開發,可能出現“爆款”智能應用。
此外,ChatGPT的研發模式和歷程值得我們借鑒。一方面,ChatGPT的研發要以巨大的算力、數據和最前沿算法為基礎,OpenAI公司能聚齊這些資源并具備產學研用融合特點,這種以公司牽頭的產學研用融合研發體系值得借鑒;另一方面,雖然ChatGPT僅僅是OpenAI追求的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但其創新已經帶來巨大影響力,這得益于OpenAI創始人和投資者的遠見和堅持。從ChatGPT基礎模型的研發歷程來看,大模型研發是中長期積累的產物,如果僅追求短期回報可能反而會錯過機會。這也給了國內投資者和創始人以啟示,大的創新是需要中長期的堅持的,尤其人工智能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待解決,就更需要堅定客觀正確的方向不動搖。
“中國應該積極響應,也應該積極開發一個中國版的開源ChatGPT。”黃曉慶強調,尤其在通信行業,應該積極支持ChatGPT這類人工智能應用,因為這些應用會推動5G應用,推動云端機器人應用。
通信業如何著力?
ChatGPT實現了人與機器之間以文本方式“communication”的功能,接近甚至超越了人與人之間以文本方式聊天的體驗,這與信息通信業要支撐的豐富人們的溝通與交流相似。
在廉士國看來,首先,ChatGPT大模型可作為工具用來改進信息通信服務能力,例如其在自然語言上的強大能力可用于提升智能客服、智慧運營、欺詐監測等運營服務功能,通信網絡的巨量數據量可用來訓練通信網絡大模型賦能網絡自主運行。其次,ChatGPT在自然語言上的成功,啟示了在語音、視覺等多模態數據上的擴展空間,這將為運營商在政企業務上為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賦能提供重要工具。而且,ChatGPT等大模型的運行和服務離不開算力和網絡支撐,運營商作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服務運營者,可以加強算網融合的智能算力中心建設,來承載ChatGPT等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服務,真正讓大模型服務遍及無處不在的用戶。
黃曉慶堅信人工智能將會啟動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云端機器人是人類的第三臺計算機,是移動通信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下一步,除了推動語言的ChatGPT,還要推動機器人的GPT,為了通信行業,為了中國的偉大復興,業界必須像當年干TD-LTE那樣,努力沖上去!
“ChatGPT開啟的AI即服務新賽道,需要重點遵循成本為王、體驗為先、數據為道三個準則。”葛頎指出,第一,期待ChatGPT能盡快推出個人消費者免費、企業用戶收費,體驗版免費、專業版收費,或是輕量使用免費、超量使用收費等新商業模式,早日邁過日活20億用戶的門檻。第二,從運營方式上看,ChatGPT豐富的AIGC能力還可以被盡可能地封裝為標準化的API,以在線調用的方式賦能給多形態智能終端和在線客服、云端機器人等產業數字化場景。第三,真正的大數據、開源的AIGC生態和高質量的數據源是ChatGPT能夠成功的基石所在,需要高度關注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式寡頭壟斷帶給AaaS的潛在挑戰。
可以預見,ChatGPT的流行會讓人機自然對話的交互方式越來越普及,并很可能從文本對話模式擴展到語音對話模式,以及與數字人面對面交流模式,進而將大大提升信息通信流量和用戶粘度,這也將推動信息通信業考慮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擴展到人機之間的溝通交流。但這對信息通信的依賴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通信行業更應該擁抱大模型。
對通信業而言,狹義的看,ChatGPT就是業界期待已久的一個“殺手級”應用,必然帶來對網絡、帶寬、流量的依賴與消費。更具體的看,作為AI發展的升級版和新高度,AIGC所引發的AI即服務的更大業務空間,為通信業創新提供廣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