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一哥中芯國際發布了2022年4季度及2022年全年業績報表。
全年來看,成績不錯,2022年全年收入為72億美元,同比增長34%,這已經是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年增幅超過三成,同時2022年毛利率增長到38%,創歷史新高。
不過如果單看第四季度,其實是不太理想的,收入16.21億美元,環比下降15%;凈利潤為3.86億美元,環比下降18.1%;毛利率為32%,環比下降6.9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4季度的產能利用率已降為79.5%,環比下降12.4個百分點,同比下降8.7個百分點。
這說明什么,說明4季度已經有產能過剩的風險,已經有20%的產能閑置了。
事實上,目前不僅是中芯國際,全球的晶圓廠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比如臺積電,其7nm工藝的產能利用率預測2023年一季度會跌至70%以下。
還有三星、格芯、聯電也在持續的強調風險,并表示2023年產能利用率會下降,意思就是產能有可能過剩。
而為了挽救這種局面,三星已經采取了措施,那就是降價,直接針對成熟工藝,三星的策略是先降價10%看看效果,看看能不能搶點訂單,挽救下自己的產能利用率。如果效果明顯,也許還會繼續降,打價格戰,三星可是高手。
而對于中芯國際而言,今年會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巨大壓力,日子并不那么好過。
第一是自然是禁令,這個不用多說,美國聯合日本、荷蘭,對先進設備進行了封禁,中芯很長一段時間內,工藝被鎖死在14nm,無法向先進工藝進發,只能深挖成熟工藝。
第二是面臨產能利用率本來就不斷下降的局面,前面已經說了,4季度已經降至79.5%了,而今年1季度,估計還會降,這是市場帶來的,整個行業都這樣。
第三是三星打價格戰了,三星的產能非常大的,同時折舊成本低,一旦三星打價格戰,一定會搶其它晶圓廠的份額,這是不可避免的,中芯同樣承壓。
第四個則是中芯在擴的4大成熟工藝芯片生產基地,也開始陸陸續續生產了,會進一步擴大產能,其中2022年底,中芯深圳進入投產階段,中芯京城進入試生產階段。
而中芯臨港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中芯西青開始土建,前面兩大基地已經開工了,那么其產能會進一步提升。
本來就有點產能過剩,再加上當前整體市場表現不佳,還有三星打價格戰,再來4大基地擴產,產能就會有進一步過剩的風險。
所以,不黑也不吹,2023年,中芯國際一定是壓力山大的,而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表示“(芯片)價格未必回到原來那么高,這要求企業做的產品和技術要更有競爭力,以及跟終端客戶捆綁得要更牢,而不是低價競爭。”
目前中芯國際的客戶中,中國客戶占比超過70%,海外客戶占比約在30%,就看2023年中芯國際與這些終端客戶捆綁得牢靠不牢靠了,產品和技術有沒有競爭力了,這可能是2023年保證盈利、保證毛利率的關鍵。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