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工技”與“技工貿”并無優劣之分,企業選擇不同的路線,往往與其初創人員的背景相關。技術背景的創業團隊,自然傾向“技工貿”路線,借助如今非常完成的創業環境,技術強的創業團隊可以高舉高打,先聚焦于技術研發,產品工程化順利之后,再發力市場推廣,不用像改革開放之初的企業篳路藍縷,先求生存才能求發展。
但“貿工技”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尤其在深圳。作為全國乃至世界電子制造業最活躍的城市之一,深圳孕育了全國數量最多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很多分銷商做到一定規模之后會遭遇瓶頸。合縱連橫擴大規模是一種突破瓶頸的做法,利用對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力,殺入上游市場變身為自己的供應商是另一種做法,也即“貿工技”。
已經有20年歷史的深圳華普微電子,就走了這樣一條“貿工技”路線。深圳華普微電子,最初公司注冊名為深圳市惠貽華普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貿易商,主要做射頻及傳感器領域的電子元器件的分銷代理。
在元器件分銷市場站穩腳跟之后,華普微電子開始提供模塊化解決方案,并在2003年左右開始嘗試開發自有品牌芯片,2011年成立CMOSTEK子公司,加強射頻芯片開發與設計業務。在自行開發設計芯片之后,華普微電子的模塊業務還在繼續,但逐漸退出了純貿易業務,主要原因是電子元器件的純代理業務越來越難做。
分銷商在幫助國際廠商開拓國內市場方面曾經立下汗馬功勞,但近年來芯片毛利率逐漸走低,而若干國際巨頭又已經深耕國內市場多年,具備了直銷條件,這時候中小分銷商往往被兔死狗烹。
“當我們把客戶做大以后,原廠往往就會提出該客戶由原廠直接對接,這樣代理商就被犧牲掉了,”在2018深圳國際電子展(ELEXCON2018)上,華普微電子銷售總監鄒東海直言不諱,他認為,要避免成為棄子“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要做“自己的東西”并不容易,華普微電子所瞄準的1GHz以下(sub-GHz)的射頻芯片并非風口產業,難以吸引資本的青睞,主要靠以戰養戰。依靠“貿工技”路線發展起來的企業,也許不像如今的創業明星公司那樣光環加身,但往往對市場判斷更為準確,技術選擇也更現實,企業生命力反而更旺盛。
如今華普微電子的研發設計人員已經有80多人,并在無錫太湖科技園擁有3萬平米現代化生產基地,以射頻和傳感器這兩個物聯網領域核心技術為抓手,逐漸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2018年增長約有15%,營收接近3億元,其中模塊和芯片對營收貢獻比例約為55%與45%。”
華普微電子主要產品線及面向領域
如今射頻模塊仍然是華普微電子的重要業務。“射頻應用是我們的強項,華普微電子提供ASK, FSK的單向和雙向產品,以及帶協議類產品,還有星型組網,”鄒東海告訴TechSugar,“除了sub-GHz全套解決方案,我們也推外購芯片的模塊方案,一個是LoRaWAN,另外一個NBIoT模塊。” 鄒東海介紹道。
在射頻芯片上,華普微電子有更多規劃,一條支持擴頻技術的射頻芯片產品線正在開發中,如今已經拿到工程樣片。
在這次展會上,筆者從多家公司和業內人士處了解到,2018年下半年以來電子產業形勢極為嚴峻,很多公司都感受到了明顯的需求下滑。
鄒東海表示,華普微電子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傳統上每年下半年應該是旺季,旺季不旺說明市場狀況不容樂觀,但他仍看好華普微電子2019年的走勢,“大環境雖然不樂觀,但我們今年做了很多領域的design-in(方案入選),今年的努力,會在明年開花結果。”
在筆者看來,發展模式并無成法,無論是“技工貿”,還是“貿工技”,只要結合自身優勢不斷突破局限就能發展好。如果倚仗資源優勢不思進取,或是走抄襲復制的捷徑而不注重研發投入,那難免被人詬病,就像鄒東海所說:“有些企業不搞研發,只是抄,拼價格,這是行業的毒瘤。”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