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達在汽車領域其實已經有多年應用。汽車引入毫米波雷達最初主要是為了實現盲點監測和定距巡航,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兩個特性也漸漸從高端車專用普及到了幾乎所有車型。可以說汽車界對于毫米波雷達并不陌生,但是隨著最近自動駕駛概念的走紅,毫米波雷達在汽車領域的關注度獲得了極大提升。
為什么自動駕駛需要毫米波雷達?眾所周知,自動駕駛中與常規汽車中傳感器最大的不同是加入了LiDAR和攝像頭,LiDAR采用激光測距技術可以獲得汽車周圍空間的三維點云,實現環境建模;而攝像頭則幫助自動駕駛系統實現場景的語義化分割和理解。舉例來說,LiDAR可以檢測到前方若干米處有一個標牌,而攝像頭則可以幫助理解標牌上的內容,是限速標志還是和駕駛無關的廣告等。
然而,LiDAR和攝像頭都使用了光波段的電磁波,這個波段的電磁波有一個特點就是透射和繞射性能都不好,因此一旦有遮擋就很難使用。因此,在雨天、霧天等場合,LiDAR和攝像頭幾乎就無法工作了,這時候為了能自動駕駛必須依靠毫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與LiDAR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毫米波波段的電磁波不會受到雨、霧、灰塵等常見的環境因素影響,在這些場景下都能順利工作,因此毫米波雷達可以說是自動駕駛穩定工作的重要保障。
毫米波雷達無論對于奧迪這樣專注于L1-L3輔助駕駛的保守型車廠,還是對于Waymo,Uber這樣想一步到位實現L4-L5的激進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傳統車廠來說,毫米波雷達在盲點監測、定距巡航等原應用上的一些漸進式擴展可以成為輔助駕駛(如自動換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激進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來說高精度毫米波雷達則是其無人駕駛系統可靠性的重要保障,結合LiDAR和攝像頭做傳感器融合可以實現所有氣候環境下的自動駕駛,因此如果沒有毫米波雷達的話無人車恐怕都沒法真正上路。
二、毫米波雷達感應模塊作用
雷達感應模塊是一種通過雷達對人體感應區進行檢測的一種產品,是營造智能家居環境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但是傳統的人體傳感器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點,當一個人長時間沒有明顯運動時,就會判斷空間里沒有人,比如刷手機、上廁所等,我們經常保持一個姿勢不動。
毫米波雷達感應模組采用了移動、微動、呼吸等混合檢測技術,提升了檢測準確度。即使在呼吸狀態下,人體腹部和胸部由于呼吸節律所引起的起伏變化,也可以被覺察到,真正實現了存在感應探測。
從墻壁上的普通塑料開關、智能面板、手機App、語音控制及呼吸存在式雷達傳感器等,我們的智能控制不斷進步和發展。
夜宵佳肴由廚房走向餐廳,不必費勁雙手打開電燈,雷達感應器早已覺察到你的到來,自動為你打開餐廳燈光。
雷達感應器無延遲極速響應,隨你而至,人到燈亮,讓回家不再摸黑。
精確控制感應距離,呼吸雷達傳感器,人體感應能力強,可精確控制感知范圍,確保類似于臥室、衣帽等相鄰空間的感知區域不重疊,更加實用的同時還能做到節能環保。
24小時安全保護,在離開家模式,睡眠模式下,它還隨時監視著家里的安全狀況。在外加班的時候,若其監測到家里有外人闖入,它會立即通過手機App向你推送報警信息。
智能型雷達探測傳感方案,在室頂、壁面等位置安裝毫米波雷達,探測環境中人體心跳、呼吸特征,準確判斷有個人或無人的存在狀態;做到有人有電,無人無電。
毫米波雷達探測技術,不需要WIFI網絡就能獨立運行。飛睿科技的毫米波雷達模塊,采用新型低阻抗干擾天線,能有效地抵御干擾信號,適應復雜信號環境。
采用兩個或多個檢測點,準確判斷室內環境中有沒有人員存在,較好地解決了檢測死角問題。
雷達感應模塊可與其它智能家居設備聯動,如開門、窗戶、電器、照明節能管理等,支持多種對接方式。
智能型雷達式生命傳感器,采用人體感應和生物檢測技術,能快速準確地檢測并快速反應,不需WiFi網絡,就可將電器啟動離線控制,進入室內直接觸發。
最后,小編誠心感謝大家的閱讀。你們的每一次閱讀,對小編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和鼓舞。希望大家對毫米波雷達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識,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有個精彩的一天。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