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2021年以來,中國航天發展已經接連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先是在出征火星之路上完成重要突破,將火星登陸器和火星車成功送上月球,隨后又在中國人自己的國際空間站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同時,天宮號空間站與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的圓滿發射,也意味著我國空間站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初期搭建工程。連日來,中國航空航天發展備受矚目,就在各項航天計劃順利推進的同時,我國航天又傳喜訊。
十年前,美國出臺了“沃爾夫條款”,目的是限制中國相關技術發展,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除了管控我國衛星出口外,在太空探索領域,美國也沒有放棄限制。如此窘況下,我國頂著重重壓力,也要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今年5月,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經歷了漫長飛行后,終于問鼎火星,為中國航天探索提供了有利支持。
之后,我國又宣布與歐洲22國建立合作關系,或許會在未來公開從火星獲得的相關信息。看到中國航天的豐碩成果后,不少國家紛紛伸出橄欖枝,希望能夠與我國空間站達成合作,其中還包括美日,不過,綜合種種原因,美日并沒有拿到“門票”。而今,中國航天再次攻克壁壘,成功打破西方技術壟斷,全新22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完成首臺工程樣機生產后亮相國際,同期還伴隨著多達9項絕密技術的重大突破。
據了解,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是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芯二級發動機,最新完成的工程樣機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這一型號發動機的研制成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發展需要,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完成更大重量運載任務,是中國步入未來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中國航天下一階段發展計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下,中國還能在航發領域取得如此成就,也證明中國在相關技術層面已經成功掌握自主權,再也不懼怕美歐在相應發動機技術上坐地起價,或者毫無根據的封鎖。對此,美媒紛紛表示質疑:究竟是哪來的技術?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