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5分鐘,我們就決定投資星河動力了。”回想2019年首次投資星河動力時的情景,華強資本總經理陳玉記憶猶新,“5分鐘足以看出幾位創始人的格局和認知水平,戰略定位準確、清晰,組織建設能力強。”
星河動力是一家專攻運載火箭的商業航天企業。從2019年的Pre-A輪到2021年底的B+輪,該公司共完成總額14.2億元的融資。華強資本已三輪領投星河動力。
而看好商業航天這片“藍海”的不止陳玉一人。3月5日,銀河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將與其2020年發射的首發星共同組成國內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
2020年11月,銀河航天完成由南通開發區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近80億元,成為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第一家獨角獸企業。
如今,政策紅利疊加資本熱潮,正在推動我國商業航天由制造驅動的“1.0時代”邁向應用牽引的“2.0時代”。
新機遇帶來新藍海
衛星互聯網、低成本運載火箭等商業航天的發展,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建造能夠提供低成本高速互聯網的衛星星座正在推動全球太空經濟增長;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價值將達1萬億美元,其中衛星互聯網預計將占市場增長的50%~70%。
自2016年國務院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之后,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政策逐漸放開,吸引諸多來自航天系統的科研人員“出圈”創業,資本則是其背后重要的“推動力”。
2020年,衛星互聯網首次被明確納入國家“新基建”范疇,衛星通信成為繼有線互聯、無線互聯之后第三代互聯網基礎設施革命。我國幅員遼闊,尤其是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傳統地面通信難以實現廣域無縫覆蓋,而衛星互聯網則能彌補這一空白,實現用戶滲透。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空天科技首次出現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分,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將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
“商業航天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一環,正逢‘天時地利人和’。”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秘書長張全德說。
目前,銀河航天、千乘探索、九天微星等商業航天企業都提出了建設衛星星座的計劃。而大量星座組網計劃的實施,也使得國內衛星發射端服務需求猛增,低成本可復用的火箭也成為創業新賽道。
參與星河動力投資的東方富海從2019年起開始關注商業航天賽道。其合伙人黃國強告訴《中國科學報》,“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時間雖短,有巨大挑戰,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前沿技術驅動的新賽道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連續多年研究創業新賽道與獨角獸企業誕生的關系。
在他看來,商業航天以前沿技術為驅動,且后期應用前景廣闊,極有可能誕生眾多的獨角獸企業。“作為新興的創業賽道,商業航天或許能給資本帶來十幾倍甚至數十倍的投資回報。”
去年2月,九天微星完成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簡稱中網投)億級戰略投資的交割。這是中網投首次布局民營航天領域,也是九天微星完成的第七輪融資。
基于該輪融資,九天微星將致力于衛星平臺、載荷、地面終端的研發及產品化,加快行業應用拓展,進一步引進行業尖端人才。
去年3月,商業衛星創業公司千乘探索宣布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撫州高新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領投,主要用于加速星座組網和加強市場開發。目前該公司正開啟A+輪融資。
“太空探索的大航天時代已然開啟,我們需要抓住本輪機會。雖然目前國內純粹的商業航天市場還不成熟,但作為國家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一旦達到規模就能產生飛輪效應。”千乘探索股東、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說。
千乘探索專注于百公斤級別的業務星研發及其數據應用。業務星的目標定位于為長時間在軌提供穩定業務數據服務,所用控制方案、執行機構、器件等級、環境防護級別等方面均脫胎于國家傳統大衛星,具有控制精度高、在軌壽命長、任務適應性強、數據質量好等特點。
2021年4月,九州云箭也完成過億元A輪系列融資。中關村發展啟航創新投資基金主管合伙人馬建平認為,目前運載火箭運力嚴重不足,而“發展火箭,動力先行”,一款合適的發動機產品對于火箭總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九州云箭研發的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是國內目前唯一的深度可變推力發動機,技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云和資本董事長趙云表示,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快速發展,開發多次啟動、可變推力火箭發動機是實現可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的必然趨勢,也是大幅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的關鍵技術。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仍要面對衛星互聯網等領域的諸多挑戰,亟須解決星載芯片、低成本終端、星地融合通信體制、高容量一箭多星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公司通過探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新航天系統工程,僅用11個月就完成了小批量衛星的全部研制工作。
資本的助力為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后盾。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則是商業航天企業回饋社會和資本的通行法則。
銀河航天曾自主研發國內首顆通信能力達到24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星作為首發星于2020年1月發射升空。
此次發射的02批批產衛星是銀河航天自主研發、批量制造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過40Gbps,衛星平均重量約為190Kg。
銀河航天將組成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并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絡“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可用于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天地一體網絡等技術驗證。
去年11月,九州云箭10噸級“凌云”發動機在蚌埠試驗場進行了兩輪發動機搖擺試車。在兩輪熱試車中,各系統工作正常,各性能指標正常,試車取得圓滿成功。
這意味著該發動機未來有望廣泛應用于運載火箭上面級發動機。
去年12月,星河動力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谷神星一號(遙二)運載火箭,順利將五顆商業衛星精確送入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星河動力成為國內首家連續發射成功、具備一箭多星發射能力的商業火箭公司。
星河動力固體箭型號副總指揮黃天曙介紹,2022年,星河動力將迎來規模化發射,即5~6次發射任務,實現年產24發的產能,實現規模化發射能力的提升。
謹防無序競爭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建設航空航天強國的關鍵機遇期。”中航航融基金董事長孔令芬表示,中航航融未來將充分圍繞航空航天產業進行布局。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審計業務合伙人劉雨鷗也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商業航天、量子通信等“硬科技”領域是未來中國大力支持的科技領域,一定會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關注。
目前,北京、西安、深圳等多個城市均在相關產業政策中提及了商業航天發展的布局。
例如,《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將推動衛星互聯網技術創新、生態構建、運營服務、應用開發等,圍繞星箭總裝集成、核心部件制造等環節,在北京構建覆蓋火箭、衛星、地面終端、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
不過,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雨菲也提醒,目前,商業航天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初級階段難以避免的困難和挑戰,以及粗放式發展帶來的誤區和亂象。
劉雨菲舉例說,目前商業航天領域存在“跑馬圈地,一哄而上”的“大躍進”現象,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有些企業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講故事、打旗號、拉關系不一而足。
個別企業還利用現階段資本市場對航天產業認識不足的“短板”,多方兜售落后設計、低水平方案,導致競爭秩序混亂,競爭環境惡劣。
為此,劉雨菲建議,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應更多發揮現有成熟技術的價值,不要做重復的研發投入,建立并理順真正行之有效、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實現合理的成本控制和定價機制等,“讓消費者能買得起、用得起航天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