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財年,可能是阿里巴巴上市以來最艱難的一年。
這一年巨頭阿里經歷了多重挑戰:超過182億元的反壟斷罰款,在本財年內陸續扣除,讓整個財年盈利承壓;兩大主播薇婭、雪梨先后被封,直播電商生態生變;阿里云發生信息泄露事件,被工信部暫停六個月合作;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發生驟變、流量見頂、監管趨嚴、疫情沖擊……
在此背景下,外界十分關心阿里巴巴會交出怎樣一份成績單?這是觀察阿里巴巴的一個絕佳窗口,人們能從中觀察出發展大勢。
從成績單數據本身看,2022財年,阿里巴巴的成績單并不亮眼,阿里已不再是那個高增長的阿里。
具體而言,2022財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巴巴營收為8530.62億元,同比增速降至19%;而2021財年,阿里巴巴營收超7000億元,還維持著40%以上的高增長。尤其是今年一季度(2022財年第四財季),阿里營收同比增速直接從去年同期的64%降至9%。
阿里巴巴營收放緩的同時,賺錢能力也在大幅下滑,2022財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19.59億元,同比下降59%;一季度同樣如此,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162.41億元,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197.99億元,同比下降24%。
然而,財報發布后,市場場情緒卻高漲,5月26日阿里巴巴暴漲14.79%,每股報收94.48美元,總市值增加超300億美元至2561億美元。這或許與當日美國國務卿的表態有關,但也與阿里財報超出市場悲觀預測有關。
不少投資人對阿里財報的評價是“超預期”,他們認為在現如今的環境下,阿里能取得增長就算不錯了。
阿里這一年
阿里這份財報,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營收增速放緩、賺錢能力下滑。
雖然阿里成績單看上去并不亮眼,但在營收和凈利上卻雙雙高于市場預期。彭博對2022財年阿里巴巴營收和凈利潤的預期分別為8502億元和1317億元,阿里巴巴最終的成績是分別高28億元和46億元。
一季度同樣如此,原本彭博等機構預計阿里一季度營收是2006億元,最終阿里巴巴的成績也高于這一預期;凈利潤方面,彭博預計是185億元,阿里一季度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是197.99億元。
和國內主流電商相比,阿里一季度的財務表現也還不錯。其中,阿里營收增速雖不及自營為主的京東,但阿里處于盈利狀態,而京東則顯示虧損。拼多多方面,一季度不僅營收體量與阿里有著巨大差距,營收增速也不及阿里巴巴。
整體而言,在經過去年一年的“水逆”之后,阿里的處境似乎已有所改善,尤其是在本財年終于繳納完剩余91.15億元的反壟斷罰款之后,阿里肩頭的負擔減輕了許多。
這或許也是財報公布后,阿里巴巴股價暴漲的原因之一。此外,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阿里巴巴大漲還有估值低的因素,阿里巴巴上市時市值就差不多2000多億美元,而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其股價不斷走低,已經跌到和上市時差不多的水平了。
對于過去的這一財年,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財報會上的定調是,在面臨國內疫情反復帶來的宏觀經濟影響,以及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等巨大不確定下,阿里巴巴平穩完成了一個財政年度。
張勇強調,阿里中國市場完成了10億年度活躍消費者的既定目標,年度凈增1.13億,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13.1億,年度凈增1.77億。全年完成的GMV為8.3萬億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近8萬億元,海外市場為三千多億元。
而比起談過去一年的變化,張勇花了更多的時間,談了最近幾個月的情況,他覺得這是投資人更關心的事。和所有企業一樣,疫情對阿里的各項業務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阿里4月的收入出現了低個位數的負增長。”
張勇坦言,在海外市場,阿里也面臨宏觀環境帶來的挑戰。
總體來說,阿里的未來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由于疫情反復所帶來的風險難以控制和預測,阿里甚至在財報中表示,對新財年將不會給出具體的財務指引。
戴珊首份成績單
回到成績單本身看,在整個業務大盤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阿里的基本盤:中國商業。該部分占據了阿里收入的將近七成,是絕對的營收主力,也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今年1月上任后的首份成績單。
2021年12月,阿里巴巴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設立“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業務板塊,戴珊接替蔣凡成為中國數字商業的掌舵人。今年4月,戴珊又接任張勇成為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董事長。
目前,戴珊分管淘寶、天貓、阿里媽媽、淘菜菜、淘特、1688等中國數字商業全部業務線,這是阿里的基本盤,也是阿里的生存命脈。
在2022財年阿里云業務實現盈利之前,中國商業是阿里唯一一項能夠帶來利潤的業務,幾乎貢獻了全部的利潤來源。換句話說,阿里的國際商業、本地生活服務、菜鳥、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全在靠中國商業養著,還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但戴珊上任后中國商業的首份成績單,卻不是很理想。
一季度,阿里中國商業共實現營收1403億元,同比增長8%。在阿里總營收中的貢獻度從去年同期的70%下滑至69%。
其中,中國商業零售業務一季度營收為1359.47億元,同比增長7%,來自客戶管理業務收入為634.21億元,同比持平,直營及其他收入為725.26億元,同比增長14%。前者主要是由淘寶、天貓貢獻的廣告費和傭金,后者是高鑫零售、天貓超市、盒馬等直營業務。
在財報中,阿里解釋稱,客戶管理業務收入持平的原因是,淘寶、天貓線上實物商品GMV同比出現了低單位數下降,其中,1月、2月持平,三月受疫情影響,GMV有所回落。
而中國批發商業雖然同比增長30%,但由于基數低,一季度只有43.8億元,在總營收中的貢獻度為2%,可以忽略不計。
戴珊的到來,給大淘寶帶來了很多細微的變化。首先是日子過得更加精打細算,有多名淘寶員工告訴《財經天下》周刊,戴珊上位之后,淘寶的預算開始卡得很緊,幾萬元的差別也會被精準計算。
這與阿里現在的整體處境一脈相承,5月26日晚的財報會上,降本增效成為阿里管理層的高頻詞匯,提高整體運營效率成為阿里未來一段時間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其次是加大對直營業務的投入,今年一季度,大淘寶體系開始力推直營,深度介入到商品流通鏈條,3月淘特上線了淘特10元店、淘特100,兩者均為線上官方直營模式。與淘系類似,天貓也開始不斷探索自營業務,更注重用戶運營。一季度,阿里中國零售商業中的直營及其他業務同比大增,比整個電商大盤增速幾乎翻倍,主要就是由于盒馬鮮生、天貓超市等直營業務貢獻的。
另一個大的變化,是大淘寶的戰略將從交易走向消費。
2022年5月20日,阿里舉行一場線上品牌閉門會,戴珊在會上首次系統闡述了她在淘寶天貓業務上的新戰略。戴珊強調要從交易轉向消費,將過去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分別向前后兩段拉長,不僅要做好前端的內容,更要做好后端的服務,消費者成為了阿里的“第一客戶”。
戴珊坦言,過去是“流量時代”,今天是“‘留’量時代”,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的巨大差異。戴珊提到,在此背景下:“天貓如何幫助商家穩大盤、有增長,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事情。”
尋找第二增長極
中國商業增長趨緩的背景下,云業務、國際業務、創新業務等承載了阿里增長的期待。
除了中國商業之外,對阿里營收貢獻度排名第二的業務是云業務。今年一季度阿里云業務實現營收189.71億元,同比增長12%。2022財年,阿里云業務總收入為745.68億元,同比增長23%,對總營收的貢獻度從去年同期的8%提升至9%。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13年,阿里云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2022財年賺了11.46億元。盡管云業務曾丟失了頭部客戶TikTok 8億美元的訂單,但阿里云依舊是中國唯一實現盈利的云服務商。
在經過丟失大客戶的“教訓”之后,阿里云正在不斷拓展用戶群,以保障客群和行業覆蓋面的多樣化。據阿里管理層在財報會上透露,不包括TikTok在內,阿里云前十名非關聯客戶在2022財年對阿里云收入的貢獻不到10%,尤其是來自電信、金融服務和零售行業等非互聯網行業的收入增長強勁。
在財報會上,阿里方面也多次強調云的重要性。據業內人士估計,到 2025 年,中國云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但是云業務板塊的一個隱憂在于,并表的“釘釘”正在成為拖油瓶,得益于阿里云盈利能力的持續改善,該板塊本可以錄得更高利潤,但是部分被釘釘虧損增加所抵消,阿里對于釘釘的大力投資依舊處于凈投入期。
國際業務是阿里巴巴排名第三的業務板塊,過去一年其全球化戰略在加速推進,阿里全年海外市場消費者凈增6400萬,突破3億大關。
今年1月,阿里巴巴新設立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表現相對亮眼,國際零售業務總訂單量同比增長34%,在全球多個地區布局的電商平臺增長都不錯:Lazada全年訂單量增長60%,本地化策略取得良好效果;而土耳其和中東市場的電商平臺Trendyol,增速更是達到68%——這是在阿里所有業務線里,訂單增速最快的業務。
如果忽略短期利潤率的波動,阿里海外業務的潛力可能是一個觀察的好角度。刨除資本市場上的國內政策性因素,眾多分析師對阿里海外業務抱有樂觀期待,如果阿里十年內能在東南亞和歐洲等國際地區實現強勁增長,那么利潤率可能并不重要。
今年第一季度,阿里國際商業收入為143億元,同比增長7%。2022財年阿里國際商業收入為610.78億元,同比大增25%,是阿里所有業務板塊中增速最快的,對總營收的貢獻度為7%。
受增值稅新規、俄烏沖突、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阿里第一季度國際商業板塊調整后 EBITA虧損為26億元,虧損額同比略有增加,2022財年共計虧損89.91億元。虧損增加的一大原因來自Trendyol 對土耳其國際業務和本地消費服務等新業務的投資,如果去除該部分投資影響,本季度阿里巴巴利潤正在持續增長,速賣通和Lazada虧損也在收窄。
在國際業務上,阿里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跑通商業模型,力爭成為新的增長曲線。上一份財報發出后,阿里股價大跌,投資大佬芒格的“抄底”被視為對阿里的強勁信心,就是看到了國際電商業務的強大潛力。
芒格曾不止一次表達過對錯過亞馬遜的懊惱,而亞馬遜在電商領域的護城河正是在于它正在建構全球電商基礎設施,包括全球各地倉儲、物流建設,離消費者越來越近的網絡。
阿里巴巴另外兩個成規模的業務是本地生活服務和菜鳥,一季度營收均超百億元,增速在兩位數。2022財年,阿里本地生活服務收入434.91億元,同比增長23%;菜鳥收入461.07億元,同比增長24%。不過,這兩個業務板塊也還在虧損中,全財年分別虧損217.75億元和14.65億元。
最難的時刻還沒到來?
過去一年,阿里確實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各種挑戰,但是從短期內來看,阿里最兇險的時刻可能還沒到來,第二季度對于國內的大部分企業才是更艱難的季度。
在財報會上,張勇提到,由于奧密克戎3月開始在國內蔓延,已經影響到包括深圳在內的珠三角、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等幾個主要消費和制造中心。
從4月下旬開始,國內80多個城市出現了確診病例,其中大多數是國家經濟中心,影響的范圍占阿里中國零售市場GMV的一半以上。
“物流各方面影響比較大,疫情主要是四五月份,估計第二季度整個電商行業的數據可能會比較慘。”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對《財經天下》周刊分析。
確實,疫情的反復直接影響了阿里巴巴的業務:今年前三個月,阿里巴巴成立19年來首次出現GMV季度下滑,情況最嚴重的是4月份,中國零售市場的在線實物商品GMV同比下降了10%以上。包含4、5月份業績在內的下一季度財報,壓力更大。
短期內,阿里中國商業核心業務仍面臨較大風險,包括宏觀經濟增長不及預期、政策監管和估值調整、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增速放緩等等,因此機構對阿里此次財報并不抱有太高期望,即使是一份不太好看的財報,也已經“超預期”。
但是從長期來看,機構不乏樂觀的一面,這主要是由于:反壟斷罰款付清之后,阿里反壟斷風險逐步出清,政策也向著利好方向轉變;騰訊減少對競爭對手的投資,外部競爭壓力減輕;新一輪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可能迎來一波消費復蘇預期。
中信證券此前的報告指出,隨著阿里縮減部分業務投入,預計將會出現利潤增速拐點,因此維持阿里巴巴港美股的“買入”評級,國海證券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海外機構方面,華爾街分析師普遍認為,本輪疫情后國內被壓制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監管層也傳遞了有利于互聯網產業的信號,阿里將憑借市場統治地位獲得更好地增長。
就在近期,摩根大通分析師Alex Yao將阿里巴巴評級從“賣出”上調至“買入”,期間僅僅相隔了數周。Mizuho分析師James Lee雖然下調了阿里美股股價,從180美元看低至160美元,但繼續維持了“買入”評級。JR Research的分析師認為阿里目前的股價極具吸引力,更是把其評級從“買入”提高到“強力買入”。
不過,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控制成本都會是包括阿里在內公司的關鍵詞。阿里巴巴管理層在電話會上提到,對于很多長期價值不明顯的業務,將進行關停并轉,很多的業務端,都會有一定的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的還有人員。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的員工總數為254941人,而截至去年12月底阿里的員工數量是259316。這意味著,短短三個月,阿里巴巴員工總數少了4375人。
“對我們來講,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提升我們的運營效率,怎么樣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時保證我們有很好的現金流入,控制好我們的現金余額,這個是未來一年很重要的任務。”阿里巴巴CFO徐宏表示。
“歷史上,任何經濟的發展總是在波折中前進。長期來看,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張勇說,面對現狀,很多企業都開始追求高質量增長,阿里很多年前就在這么干,未來將繼續堅持高質量增長的經營理念,為阿里的長期發展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