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5月25日 /美通社/ -- 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達到93.4%,接診人數卻僅占總診療人數的53%,而占全國3%的三甲醫院卻承擔了42%的診療人次。解決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患者跨區域就醫、基層患者看病難的問題,是國家政策、主管部門,行業企業著力尋求突破的重要目標。在“元腦生態”的賦能下,領先的醫療AI診療一體化企業安德醫智攜手浪潮信息,依托AI計算、資源與算法的全棧AI解決方案,打造AI輔助診療系統,助力基層醫院提高診療水平,幫助百姓解決“看病難”問題。
AI輔助診療助力解決“看病難”
2021年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然而,在不同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與大中城市相比,醫療服務不均等化現象仍普遍存在。以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著稱的腦卒中為例,我國平均的腦卒中治療復發率約為10%左右,國外先進水平大概控制在7%左右,而國內頂尖神經疾病醫療機構腦卒中再灌注治療復發率僅為2%左右。如此顯著的差異化醫療服務帶來的,是基層患者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救治,同時到北上廣大醫院看病也會造成整體醫療資源浪費和基層患者看病難、支出高等問題。
AI輔助診療等系統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了可能。醫療機構可以利用AI輔助診療實現診斷、治療工作的智能化,有效縮短診斷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為基層臨床醫生提供輔助診斷和更進一步的輔助決策,并且將來自頂級醫療機構的優質醫療經驗和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院引入AI輔助診療,就像是引進了一名高級別專家,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取及時、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醫療AI在飛速發展、高速應用,AI輔助診療產品的研發離不開算法、算力的深度融合,需要應用圖像重構、深度學習等數據量大、復雜度高的大模型算法,以及依靠強大的智能算力支撐,這非常考驗產品提供商的綜合能力。
元腦生態賦能,安德醫智AI輔助診療落地多家醫院
浪潮信息提出的元腦生態,聚合了具備AI開發核心能力的左手伙伴和具備行業AI整體方案交付能力的右手伙伴,能夠幫助伙伴實現AI能力在醫療行業場景的快速落地。在元腦生態的賦能下,安德醫智攜手浪潮信息打造了業內領先的AI輔助診療系統,目前已在全國多家醫院應用落地,讓患者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致力于幫助解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元腦生態通過伙伴間的能力融合,能夠實現智慧轉型的全生命周期的交付與服務,促進智算創新技術、場景應用與交付服務的融合落地,為創新者提供成長平臺,為合作伙伴提供開放和易用的商業發展平臺,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在元腦生態中,浪潮信息向伙伴全面開放AI計算平臺、AI資源平臺、AI算法工具平臺等全棧AI能力,加速行業AI解決方案落地。
針對“診療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的需求特點,浪潮信息為安德醫智提供了包括浪潮AI服務器、AI資源平臺AIStation在內的全棧智算中心解決方案。相比原計算平臺,浪潮智算平臺實現顯存翻倍,大大縮短了海量影像數據的吞吐時間,能夠支持規模更大、復雜度更高的模型訓練。此外,單機計算性能高達2 PetaFLOPS,是原計算平臺的3倍,通過16顆AI芯片的高速互聯,大大加快了模型的并行訓練速度,將安德醫智AI輔助診療系統的模型訓練速度提升10倍以上。
以浪潮智算平臺為基礎,安德醫智研發出覆蓋各級公立醫院卒中中心、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影像、超聲影像的AI輔助診療系統,包含卒中急救全流程智能決策管理平臺、急性卒中影像智能決策平臺、腦血管病臨床輔助決策和質控管理平臺、神經外科術前智能規劃平臺、一體化全器官多病種放射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一棧式超聲心動智能輔助診斷體系等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產品,全面服務于基層醫療質量均質化建設。
以卒中急救全流程智能決策管理平臺為例,該AI輔助診療系統從患者進入急救車開始,即進行初步診斷與卒中小組工作調配;影像學檢查與評估部分,將以往需要30-60分鐘的出血/缺血判斷-血管分析-灌注分析-治療決策工作,縮短到3分鐘。同時,過往血管分析、灌注分析等復雜影像學評估往往需要高資質醫療影像學醫生才能完成,人工智能技術把這些醫療服務能力賦能基層醫院。
在人工智能技術準確性方向,以超聲影像診斷為例,安德醫智超聲心動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AI在瓣膜性心臟病輔助診斷,準確性與高級別醫療機構高年資超聲醫生的診斷水平具有很好的一致性【1】。
隨著醫療新基建和國家重大疾控體系建設的日益完備,安德醫智將與浪潮信息基于元腦生態繼續深化合作,以健康大數據平臺和健康AI平臺為基礎,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醫療+AI為支撐,全面助力國家公立醫療質量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優質醫療服務下沉基層,助力解決百姓看病難。
【1】Automated Analysis of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Videos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Valvular Heart Diseases.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