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火的‘元宇宙’,其實是在原有的空間中增加了數據空間,在這個數據空間甚至會產生生命,正如科幻電影中一樣,一個人如果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數據,人工智能能讓他在數據空間‘復活’。”
12月3日,由南方日報社主辦的“數據新價值”2021南方智享會主題沙龍在廣州舉行,大數據專家、科技作家涂子沛現場作《數據價值的歷史、未來和想象》的主題分享。會上,涂子沛受聘為南方產業智庫專家。
打造一個新的數據空間
數據是什么?涂子沛表示,過去,照片可以表達很多信息,一圖抵千言,而數據依然是“信息之王”和“價值之王”。
“信息有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而最好的方式是數據,無數個0和1就可以表達無窮多的信息。”涂子沛舉例說,微信實現了人與人的相連,實際上連接的是數據:你發的每一則信息都是數據或者比特流。
涂子沛常常認為,今天這個時代很像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并沒有像現在回顧的那樣震撼和有影響力,實際上這是一場非常勉強的旅行——他時刻擔心水手叛變,他們都反對往前走,因為不知道去哪里。直到看到了水草,哥倫布判斷離岸不遠,要水手堅持,但也不知道這是到了新大陸,還以為是到了印度。
后來,西班牙封了一個首席航海官,叫America(這就是美國由來),他帶著船隊正式登陸美洲大陸,發現了黃金,一箱一箱往回運,印第安人覺得很奇怪,黃金不能吃、不能穿——他們不知道這個東西在舊大陸是財富。
同樣,到現在,極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公司會成為數據公司,有一天數據會成為生產要素。
涂子沛表示,盡管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新的大陸空間可以被發掘,但人類正在打造一個新的空間,即數據空間,甚至可以稱之為“元宇宙”。
“元宇宙里每個人都不會死,你的孫子的孫子也可以跟你對話,因為你留下了數據,甚至可以請教問題。”涂子沛說,元宇宙就變得有生命,它是基于數據孿生之上的一個空間。
微信步數可成投保參考
在這個數據空間,數據就是唯一的要素,涂子沛認為,要盡快釋放數據價值。
那么,數據價值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釋放?涂子沛舉例說,借助數據,保險業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比如把微信步數提交給保險公司,你走的步數越多,保費可能就越低。
農業制造和工業生產也同樣出現了變化。最近,涂子沛去了一家智慧大棚基地,用數據種西紅柿,從選種開始,通過營養學家把西紅柿每天需要的條件計算出來,用人工智能控制條件,溫度、濕度、光照度、營養液,全由數據驅動,讓西紅柿在最舒服的條件下生長,最后,所有的西紅柿都長到最飽滿的狀態。
同時,他還舉了珠海伊斯佳公司的例子,針對用戶提取的皮膚組織或者皮膚拍照,伊斯佳用人工智能分析,每個人會產生獨特的配方,護膚品從進入生產線一直到灌液,每個人的配方都是不同的,最后自動裝盒、送貨上門。
數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揮著作用。涂子沛舉例說,美國加州一名兇手逍遙法外40年,他作案時是青年,抓到的時候是78歲,手上背負12條人命。他是怎么被抓到的呢,其實是因為他留下一些數據,尤其是個人身理特征。正好當地有一個尋親網站,經過數據分析,網站會告訴你和誰是親戚。不巧的是,比對發現了兇手。
涂子沛甚至斷言:未來犯罪會越來越少,因為你只要一觸電,數據都被記錄下來,而且不是一個干警在抓你,而是每個信息網都在抓你,事實上,近年來破獲的一些重大案件,如白銀連環殺人案等,都是通過數據分析破案。未來的警察也要懂數據科學,“也許今天覺得數據一分錢不值,明天找不到時花多少錢也愿意要”。
涂子沛家有藏書三千,整整一個房間都放不下,以至于經常壓抑自己買書的欲望,涂子沛說,未來可能不需要書房,一個小小的U盤、硬盤就可以代替。而書則會變成電影、話劇一樣,可以觀看演出。
就在最近,工信部發布大數據“十四五”規劃,涂子沛說,相比“十三五”規劃定位數據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5年過去了,外界也看到,數據真的在變成一個產業,而不僅僅是一個行業。
數據價值釋放還有“幾多檻”
釋放數據價值,也面臨不少挑戰。
在廣州市數字經濟立法的調研會上,涂子沛遇到尚品宅配的代表,他們提出一個訴求:定制家居要派人入屋量邊邊角角,包括高度、寬度等等,政府事實上有每間房子的圖紙,如果把圖紙開放出來,那么測量房子的工作就會大幅度縮減,甚至工作量可以降低到1/10。
“應不應該開放?或者應該怎么開放?這個數據政府毫無疑問是有的,但哪個政府敢給?這是不是需要新的法規?”涂子沛說。
與此同時,個性化推薦也引來新的爭議,涂子沛說,最近在裝修房子,向朋友詢問買什么漆,結果微信里馬上各種油漆品牌的廣告就來了,非常精準。這就是人工智能在發揮作用,你談什么,自動推送你要的東西。
“數據的價值在于智能化,也在于個性化。其實我們都想得到個性化的服務和商品,那么,我們就要交出數據。”涂子沛說。
人工智能事實上是根據數據“喂大”的,算法才能更加精準,涂子沛說,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的人類工作,“其實,這些工作事實上是被數據取代了,而且是被用戶自己的數據取代了”。
涂子沛說,這就存在一個悖論:我們向互聯網不斷貢獻數據,貢獻得越多,工作取代越快,人工智能就越發達。
“你免費向互聯網貢獻數據,但你并沒有收到收益,然后,互聯網搜集這些數據并開發更好的人工智能取代你的工作。那怎么辦?”涂子沛對此提議,人類未來一周工作四天。
休息三天沒有地方去?涂子沛笑道,去“元宇宙”,數字世界都為用戶準備好了,我們現在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看手機,事實上就是活在數據空間里面,未來如果戴著VR,就更花費時間在元宇宙中。
用戶無論是主動被動貢獻數據,并不意味著平臺就可以肆無忌憚采集數據。涂子沛指出,數據要經過授權才可以搜集、使用,平臺搜集了用戶數據,起碼這個數據歸平臺,同時也應該歸用戶,理論上是二者共有。
有了數據,還需要推動共享才能激活要素潛力。涂子沛建議,通過隱私計算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可用不可得”。最終數據交易的不是所有權的轉換,而是使用權的轉換。
“如果數據是新的土壤,那么開放的數據就是河流,河流流經的地方才會有新的文明。”最后,涂子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