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6GANA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報告廳召開。6GANA是華為和中國移動等18家產學研單位于2020年12月4日在中國信息通信大會年會期間倡議發起的針對6G網絡架構的創新交流平臺,即6G Alliance of Network AI(6GANA)。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為發言全文
每當新一代移動通信開始商用時,更新一代移動通信的研究就開始啟動。需要十年時間從需求、標準、技術、試驗才能走到商用,因此現在啟動6G研究正當時?;仡櫴嗄昵把芯?G是從無線空口技術開始并向網絡層技術擴展,6G的研究還需要有新的思路。
一。無線空口技術還有多大挖潛空間
5G無線空口主要從技術挖潛中獲利,LDPC碼最早在1962年由MIT的Gallager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 1981年Tanner給出了LDPC碼的圖,從那時算起到現在也有近40年歷史了。Polar碼是2008年土耳其Arikan教授發表的,到2016年被3GPP采納為5G 控制信道編碼標準也過去近十年。1908年馬可尼就提出用MIMO來抗衰落,1995年Teladar給出了在衰落情況下的MIMO容量,1998年貝爾實驗室建立了一個MIMO實驗系統,到5G采用大規模MIMO也經歷了20年。5G做了將前人的理論工程化實現,當然也得益于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與算法的進步。
但5G在無線空口上并未出現明顯的顛覆性技術貢獻,5G曾經也希望形成顛覆性技術,但后來急于標準化就沒有著力深入從基礎理論研究做起了。5G將多年積累的大規模天線與新型信道編碼技術應用,但看不到還有什么具有很大潛力的無線空口技術儲備留給6G。雖然mMIMO還可以繼續增加波束數,但效率不成比例增加,而且蜂窩半徑還會越來越小。擴展頻譜到毫米波、采用非蜂窩架構、采用軌道角動量技術、從被動的躲開干擾到主動的消除和利用干擾等想法很好,但都有不少限制,難以在空中接口技術上有非常明顯的突破。顯然6G不僅需要在無線物理層技術上繼續努力,還需要更多關注網絡技術的創新。
二。網絡技術需要繼續深化,期待新的理念去開創新的格局
5G與4G相比在核心網技術上做了很多工作,軟件定義、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基于服務的網絡架構(SBA)、網絡切片、邊緣計算、云網協同等,這些對支撐5G業務多樣性特別是產業應用起了積極作用,但尚未真正大規模部署。這些技術基本都是網絡層技術,6G將會繼續在這些方向上發展。
除了網絡層,還可以在業務應用層上著力,在5G已經開始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但很有限而且只是著眼于網絡運營的智能化,沒有真正服務于業務的智能化。
6GANA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要將現在基于云AI的應用轉到網絡AI的應用,即希望網絡具有內生智能,很多大數據和AI處理就在網絡內完成,成為原生支持AI訓練和推理平臺,生成AI模型,為各類AI應用提供服務。好處是降低時延,提升效率,數據在網絡內完成分析,有利于數據安全。網絡AI的作用可以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幫助網絡實現智能化運維,另一方面,網絡AI也可以實時提供更多大數據,支撐更準確的人工智能決策。網絡AI不僅是云計算能力下沉到邊緣的問題,因為現在的邊緣計算與網絡功能還是兩張皮,邊緣計算并未參與網絡對業務的承載,網絡也未借助邊緣計算來提升運維的智能,兩者還未真正融合。
6GANA需要有新的網絡架構來適應,滿足未來網絡智能化和業務智能化的要求,這是從一個新的維度來賦能6G,這是值得探索和充滿期待的。6GANA打通了從物理層到網絡層及業務應用層全智能過程,或者說普惠智能,需要在產業上下游一起形成更為廣泛的共識,構建多方共建的生態,6GANA將起到聯合各方朝著這一方向合力研發的作用。6G的研究不是簡單的十年一代循環,對6G的研究創新比任何時候更重要,6G時代中國要努力在原創性技術上有貢獻。本次會議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祝賀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