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行業還在尋找引爆5G市場的殺手級應用之時,6G的研究和部署工作已悄然逐步展開,蓄勢而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表示,未來6G將增加意識空間,進一步拓展通信空間,通過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智能交互重塑世界,服務萬物智聯社會。
目前正處于5G商用部署及應用發展的重要階段,如何解決5G商用與6G發展的關系?張平院士表示:“每一代通信技術從它的標準化到實用化都是迭代的過程,每一代通信技術迭代發展都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和節奏,從2G/3G/4G到現在的5G,以及未來的6G,市場的需求是推動每一代通信技術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從5G到5G-Advanced,還在向前發展,就說明5G本身是在持續進步的。”
目前,盡管5G將人與人之間的簡單通信做得很完善了,但是在人機物方面還沒有達到完美的地步。現在提出6G也是迭代的需要,為了滿足未來行業的需求。
據《日經亞洲評論》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6G技術專利申請量目前位居全球第一,占比達到40.3%,美國以35.2%緊隨其后,日本以9.9%的占比排在第三位,二者專利數加起來才能和中國一較高下,其次是歐洲(8.9%)和韓國(4.2%)。
《日經亞洲評論》調查文章
在5G專利數量大幅落后中國后,美國過去兩年企圖通過禁售高端芯片和設備等手段,阻礙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但國際電信聯盟的高級官員明確指出,將中國排除在6G標準的討論之外,并不現實。
據了解,6G速度有望比5G快10倍以上,應用場景包括全自動駕駛、高清虛擬現實等,預計2030年前后實現商用,專利申請量越多的國家往往技術領先,在制定行業標準方面有更大的發言權。
張平院士強調,通信技術的標準化和產業化過程非常漫長和艱巨,需要研究潛在的理論技術,然后進行標準化,再去做產業化。
同時,6G的產業化也需要培育過程,研發部門可以在實驗室做出產品,但無法立刻變成可以讓老百姓使用的商品。產品要制成需要制訂標準,標準化后要制造示范樣機,再到后續的測試認證,都成功后才能成為普及的商品。而且推出后,還伴隨著生態凝聚的過程,生態不會跟著一個創新理念走,而是跟著標準化走。
可以預見,這不是短時間就能成功的,通信技術從提出愿景到真正實現最少也需要10年,而6G可能需要12年。每代技術都有其發展規律和成長周期。所以,6G的研究不會對未來的5G產生任何沖擊。
就像近期任正非在華為公司內部講話時提到的:“我們研究6G是未雨綢繆,搶占專利陣地,不要等到有一天6G真正有用的時候,我們因沒有專利而受制于人。這也是聚焦5G同時又拼命研究6G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