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并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航天飛機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很多。八大行星共有衛星205個,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環繞。按衛星多少的排名順序是土星82個,木星79個,天王星27個,海王星14個,火星2個和地球1個。不同衛星的體積和質量相差懸殊,半徑大于1000千米的衛星有7個,月球即為其一。
人造衛星(Artificial Satellite):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并可以觀測其他星體,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衛星為人造地球衛星,另外有人造火星衛星等。
近年來,全球衛星導航產業持續擴大,產值穩步增長,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衛星產業對軍事、經濟、社會各方面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衛星所提供的空間信息、時間基準信息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覆蓋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有利于電信、廣播、交通運輸和農業等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更能夠加速新興產業的發展,衛星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從產業鏈來看,衛星產業自上而下的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以及衛星應用和服務四個環節。衛星產業鏈基于衛星系統和衛星技術,將各類信息產品與服務分發至各級用戶,從而構成價值傳遞的產業鏈。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衛星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據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將近2800億美元。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2019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將近3000億美元。其中,衛星服務業是衛星產業的主導領域,占比較大;其次為地面設備制造業、衛星制造業、發射服務業。
衛星服務業增長乏力甚至下降,主要是由于衛星電視直播(占整個衛星服務業比例超過70%)受到地面網絡電視沖擊導致的增長停滯或下降。地面設備制造收入十年間復合增長率達10.8% ,預計將在2019年收入超過衛星服務的收入。
6月10日,深圳市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召開了衛星及應用產業研討會,邀請各路專家共謀衛星產業發展大計。此前的6月7日,深圳發改委官網發布了《深圳市關于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及要將深圳市打造成為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
兩天后的6月9日,深圳發改委發布的《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進一步提到要“重點圍繞空間探測、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數字空間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支持高通量衛星寬帶通信系統發展”,并要“構建覆蓋‘5G+千兆光網+智慧專網+衛星網+物聯網’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實現泛在高速網絡連通”。深圳衛星產業發展的大藍圖正在徐徐拉開。
據深圳市發展改革委高新技術產業處負責人介紹,為搶抓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深圳信息技術及裝備制造產業發達和市場主體活躍的優勢,立足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遙感衛星系列以及通信衛星系列,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衛星+”創新生態,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深圳制訂了鼓勵衛星與各行各業融合應用、提升衛星參與城市公共服務深度、加快衛星及應用產業鏈重要環節突破、支持衛星及應用領域創新載體建設、加速衛星及應用產品產業化發展、支持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建設、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集群發、搭建衛星及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參與制修訂衛星及應用標準、加強衛星及應用行業交流合作、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準入認證、加大優質企業、行業人才引進與培育、建立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工作機制、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統籌應用國家衛星數據資源16條措施。
2020年,全球發射衛星總量超過300顆,達到314顆,較上年減少31顆。從發射衛星的類別來看,其中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9%;商業通信衛星發射數量緊隨其后,占22%;排名第三的是技術試驗衛星,占比為18%;導航衛星占比8%;軍事偵查衛星占比6%;科研衛星和軍用/民用衛星均占4%。
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國擁有衛星數量為901顆,數量遙遙領先;中國緊隨其后,擁有衛星299顆;俄羅斯、日本衛星數量分別為153顆和87顆,位列第三和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