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天貓宣布:今年618期間,淘寶天貓上每筆訂單的碳排放量同比去年下降了17.6%。
這是國內首次有平臺宣布網絡訂單的碳減排量。
“在618籌備過程中,我們就制定了碳減排目標,阿里云也發布了面向未來的‘零碳云’計劃,我們希望這次618成為更綠色低碳的消費節日”,天貓618組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他介紹,下降的17.6%主要由3部分構成:算法優化帶來的單位算力耗能下降;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占比提升帶來單位能耗碳排放下降;智能裝箱、地網光伏帶來的物流環節減碳。
“消納1度風電可減少800克碳排放,今年618期間,張北數據中心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8160噸,這還只是使用清潔能源帶來的減排”,阿里云IDC能源與碳管理高級專家程明稱。
“好價格”與“好價值”,從來不矛盾。在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教授看來,不強調交易總額談綠色發展,是企業發展觀的遞進。平臺企業身位變一變,對商家、行業、消費者也有示范效應。
“雙碳”目標對企業數字化能力提出要求。碳排放“家底”如何、減碳方向在哪,都要借由數字化能力盤查、驅動。正因此,阿里首席技術官程立認為,碳中和不僅是環保概念,更是技術路線,在落實“雙碳”戰略過程中,數字基建會朝著綠色基建邁進。
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會》中也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概念。他認為,綠色基礎設施將會成為技術與社會的紐帶,“將新的通信技術、新的能源、新的交通運輸模式和新的建筑環境結合在一起”。
“向社會輸出數字化能力,阿里巴巴一直在做,我們現在要利用數字化能力做好‘減碳三環’,自身節能減排的內環,推動生態企業脫碳減排的中環,公眾綠色低碳消費的外環,都不能落下”“以前618、雙11,我們的技術力量,主要保障商業價值平順實現;現在要更好推動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實現”,程立稱。
數據中心向來是耗電大戶。2018年起,阿里加入張家口“四方協作機制”風電交易,截至今年5月,共交易綠電約4.5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近40萬噸。內蒙古烏蘭察布,同樣“風”“光”無限。阿里云數據中心去年風電光伏使用占比38.2%,今年前5個月提高到45%。
算法優化,對降低每筆訂單能耗也非常關鍵,為此還催生了一部“煮蛋減史”。2005年,阿里每10筆電商交易所消耗能源能煮熟4顆雞蛋;到2019年,只能煮熟1顆鵪鶉蛋,“今年618,因為算法繼續優化,只能煮出一顆溏心鵪鶉蛋了”,程明笑稱。
在減碳一事上,物流的“末梢神經”也高度敏感,盡管每一單不多,但加總起來不小。據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前5月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400億件,面對每年百億包裹,菜鳥總結了一套自己的“綠色心法”:能否不用紙箱?如果一定要用,能否少用?少用基礎上,能不能多裝東西?
在618前的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宣布打造全鏈路綠色解決方案。618期間,在上海、廣州、杭州、武漢、東莞的菜鳥綠色物流園區光伏發電量超過163萬度。經測算,通過共配物流中心、智能裝箱算法、屋頂光伏電站等,菜鳥在618期間可減排約13185噸二氧化碳。
低碳本地生活與低碳商場也在持續推進。618期間,餓了么平臺累計送出無餐具訂單2千多萬單。據測算,因少用一次性餐具減少的碳排放量近400噸,相當于種下了2.2萬棵梭梭樹。在“告別最后一張小票”后,銀泰在618聯手十多個化妝品大牌發起綠色聯盟,空瓶回收量較去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