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正從傳統的功能化轉向智能化,汽車各部件的價值也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智能車時代,芯片是電控和軟件系統中最重要的硬件。自動駕駛的火爆,直接促進了自動駕駛級別芯片的市場火爆。
圖片來源 | 網 絡
汽車廠商上演搶芯大戰
芯片慌持續蔓延,國內汽車芯片行業悄悄發生了巨大變化,還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由于芯片短缺的持續影響,全球汽車累計停產數量已達299萬輛。同時該外媒也預測,芯片問題將持續發酵,最終可能會造成全球汽車停產達409萬輛。
此前,受芯片短缺影響,大眾、豐田、通用、福特、寶馬、捷豹路虎、斯巴魯和特斯拉等車企已經相繼宣布暫停部分工廠。
近日,特斯拉為確保芯片供應,不僅可能采取對供應商預先付款的方式預定產能,甚至有意收購中國臺灣地區的存儲器廠商旺宏的6英寸廠,來解決車用芯片短缺問題。
特斯拉此舉應該立足芯片產業鏈確??煽?因此想繼續下探到晶圓,各家整車廠都在尋找關于芯片保供的解決方案。
特斯拉通過收購晶圓廠切入到半導體賽道不僅為了滿足當下對芯片的需要,更是著眼于未來供應鏈安全。
2020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為49.95萬輛,按照一輛Model3搭載100多個ECU來計算,特斯拉對芯片的需求量是極大的。
大眾、戴姆勒、豐田等車廠也在爭先搶奪芯片,除了增加芯片庫存外,也考慮祭出長約,來獲取穩定的供貨。
其中,大眾將首先改變準時制生產方式,使供應鏈保有比以前更多的庫存,降低發生天災等情況帶來的暫時性零部件不足影響。
大眾正在和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等廠商進行協商,希望藉此確保充足的車用芯片產能,目前已出示為期12個月、18個月的契約。
國內芯片廠商獲得前所未有的訂單量
伴隨著智能汽車市場的火熱,直接催熟了國內自動駕駛芯片廠商,這些國產芯片廠商迅速拿到百萬訂單量,產能出現排長隊的現象。
國內汽車芯片廠商相比過去,訂單量迎來有史以來最大增幅,還有那些曾經不愿意接觸的車廠開始回心轉意拋來橄欖枝。
以前,傳統車企或是一級供應商的供應鏈體系是較為穩定的,在有更強技術與品牌實力的國外廠商面前,國內廠商其實S機會很少。
由于國外芯片廠商的斷供,現在很多車廠處于等米下鍋的狀態。為了把控出貨量,車廠會提前部署各環節鏈條,一旦有一個環節的貨出現短缺,整條生產線都將暫停。
于是國內芯片企業得到了一個迅速打開客戶,切入供應鏈的絕佳機會。
因此基本上,國內有自研汽車芯片的廠商都看到,并一致認定這個時期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時刻。
缺貨+囤貨使重要芯片漲價數十倍
一臺車要用幾百上千個芯片,缺一個就導致整臺車無法生產。
中國汽車產業芯片缺貨率為15%—20%,按照2019年汽車產銷量預計,將導致中國汽車減產385萬—514萬輛。
芯片短缺過程中,整個產業鏈的成本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自2021年開年以來,硅料價格持續猛漲。
芯片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向來就存在一定的間隔差,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有一些時間出現芯片較為緊缺的情況。
短缺情況直接導致芯片價格坐地起價漲20倍不止,使得不少汽車采購部直接拿現金去找貨。
一些二級代理商已經將手中剩余的芯片囤起來了,并以上浮30%的價格出售,盡管在芯片短缺的情況下,這些二級代理商手中的資源也并不多,還是足以讓他們選擇了在短時間的囤貨。
囤貨以及坐地起價的現象,更加激發了車廠的恐慌,并引起了行業的連鎖反應。
市面上短缺的芯片主要是應用于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和ECU(電子控制模塊),以及儀表盤和中控屏的MCU。
芯片制造環節,2020年以來,晶圓代工價格已調漲30%—40%。今年4月份起,聯華電子、力積電等公司價格提高了約10%—30%;
今年7月起,聯華電子計劃將12英寸晶圓代工報價提高約13%;全球最大的汽車MCU代工廠臺積電雖然沒有漲價,并將今年二季度剩余產能進行拍賣,中標者付出了15%—20%的溢價。
封裝廠龍頭日月光及其他廠商都已在今年第一季度對打線封裝漲價5%—10%,第二季和第三季還將逐季上調10%價格。
而到汽車供應商手中,多數供應商面臨著芯片價格上漲10倍—20倍的壓力。
車廠造芯另一層更重大的意義
從汽車工業的角度,新中國的汽車工業,從師從蘇聯,到后來改革開放向西方靠攏,走過快70年的光景,也走上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始終是表面繁榮,繁榮成果卻沒能留在中國。
面對智能汽車,這個汽車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唯一一個能夠和西方處于同一起跑線的機會,如果這個機會沒抓住,下一個70年,仍然要看別人臉色做人。
汽車已經從機械行業轉向消費電子行業,鑒于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前車之鑒,不想淪為芯片廠的工具,汽車廠商就需要把芯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如果能夠拿下智能汽車芯片這一新興賽道,尤其是AI芯片,那不管是幾分天下,都可以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從這個意義上講,車廠造芯,絕不單單是生意上的事,還關系到中國的芯片突圍戰能否勝利,中國被卡脖子問題能否被解決。
不要浪費芯片斷供危機
從產業鏈供應鏈來看,我國汽車產銷規模占全球市場30%以上,國內90%的汽車芯片依賴國外進口。
這意味著,我國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并不安全,隨時面臨被卡脖子風險。
因此,引導和整合行業各方力量,加快推動車規級 芯片產業發展,不僅有利于保障我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而且對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
而缺芯之痛給全球汽車業帶來打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國從戰略上更加重視芯片產業發展。
此次芯片斷供危機是一面鏡子,也讓我們看清了自身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短板。我們應該深刻反思,找出其中問題與原因,采取有效對策。
由于信息不對稱,車企相對被動,車企可以調整不同配置的產品供應周期等方式來應對芯片供應緊張;這次芯片短缺能夠引起車企的反思,加深對風險管控的認識。
結尾:
關于芯片短缺這一問題,當前眾說紛紜,但不能否認的是,國產芯片如果能夠把握住當下一線芯片疲于生產之際,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術或者進一步完善自身工藝產業鏈,這或許會成為將來國產芯片真正崛起的一個伏筆。
部分資料參考:獵云網:《被“芯片慌”催熱的新興芯片市場》,證券之星:《中國突圍芯片,要靠汽車廠》,經濟日報:《不要浪費芯片斷供危機》,參考消息:《芯片短缺不要慌!中國車企、半導體供應商聯手應對》,第一財經:《汽車芯片“慌” 價格上漲10到20倍》,愛集微APP:《麥肯錫:全球汽車芯片供應體系需要經歷一場大變革》,“青桐資本”:《汽車芯片,如何把握“芯”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