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國產手機品牌不斷推陳出新超越國外產品,在充電領域也以不斷攀升的“充電功率”為賣點。
但前段時間,有關部門發(fā)布的《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卻給這些沖擊高功率無線充電榜的品牌與手機消費者們“澆了一盆冷水”。
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自2022年1月1日所有生產、進口在國內銷售、使用的移動和便攜式無線充電設備額定傳輸功率要求小于50W。
是否意味著高功率無線充電時代的結束?該文件是否阻礙了技術的發(fā)展?
除了 “限高”50W,還有哪些要求?
征求意見稿的細則較為明晰,涉及到功率、頻段、輻射值、保護區(qū)域等多個維度。
征求意見稿提出,規(guī)定適用于移動、便攜式以及電動汽車(含摩托車)的無線設備,并要求“移動和便攜式無線充電設備應當工作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頻段,且額定傳輸功率不超過50W,輻射參數應當滿足《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技術要求》?!?/p>
最后,部分射電天文臺附近有距離保護,從1到5公里不等。
可能是考慮到實際情況,意見征求稿也給出了寬限時間,如果意見稿“轉正”,則從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執(zhí)行,之前已投入使用且合規(guī)的無線充電設備,原則上可以用到報廢為止。
為何高功率被限制?
意見征求稿開頭就說明了規(guī)范理由:“避免對各類依法開展的無線電業(yè)務產生有害干擾,維護空中電波秩序”。
大到手機信號基站,小到手機、無線充電器、微波設備等,本質上都是無線電發(fā)射設備,在工作時都會向周圍發(fā)送無線電波。
無線電波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頻段資源有限,二是頻段相近時容易產生干擾。我們身邊充斥著大量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無線電波,這些電波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擾,已經到了散亂的程度。
而無線充電技術的出現加劇了這種復雜局面,給手機充電時,無線充電板的發(fā)射線圈基于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手機接收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電能從發(fā)射端轉移到接收端,向手機供電。充電過程中會形成電磁場,可能干擾其它的無線電波。
如無線充電寶,它既可以跟著用戶在陸地上走走停停,又可以被用戶帶上飛機飛上天,情況十分復雜,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用到便攜式無線充電設備,如果不對設備的功率進行限制,無線電波干擾將是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
再比如我們幾乎每天都要用到的 WiFi、藍牙、手機信號等,就會被無線電波干擾。有些藍牙鼠標放在某個地方使用總是斷斷續(xù)續(xù),換一個地方又好了,可能就是受到了干擾。
無線充電產生的電磁波還可能影響軍事電波頻段,之所以限定功率和頻段,應該也有相應考量。
看似限制,實則規(guī)范行業(yè)
這次文件發(fā)布看上去是手機無線充電技術發(fā)展會被限制,但對于快充技術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最高充電功率,而是高功率能夠持續(xù)充電的時間。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征求意見稿也意味著無線充電設備技術發(fā)展將步入規(guī)范管理,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展。
目前整個無線充電的標準已基本明確,主要按照三種方式來分類:
第一種:緊密耦合方式,也叫電磁感應。它的代表是無線充電聯盟(WPC)的Qi標準,工作范圍在110-205KHz低頻頻段。現在幾乎所有的消費級手機、平板電腦,都是在跟隨WPC的最新標準。
第二種:磁場共振方式。它的代表是AirFuel(A4WP與PMA整合之后的新聯盟)標準,主要針對將來的電動汽車領域,它充電時會通過相同頻譜磁場共振的方式進行電力傳輸,工作在6.78MHz頻段。
第三種:非耦合(Uncoupled)方式,通過一些無線的方式進行電力傳輸,包含射頻、超聲以及紅外等。
智能手機主流無線充電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電磁感應定律,手機大多采用以Qi技術為主的接觸式充電。如充電底座的發(fā)射器線圈和設備上的接收器線圈共同構成一個電磁耦合感應器,發(fā)射器線圈所攜帶的交流電生成磁場,并通過感應使接收器線圈產生電壓。這種電壓可用于為移動設備供電或為電池充電。
有線充電作為現在的主流,已經發(fā)展到了百瓦時代,很多手機廠商擁有相當成熟的技術。相較于有線充電,無線充電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其設備對散熱、安全性設計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加嚴苛的標準和管控。
對廠商及消費者有何影響?
目前,網友大致分為三派:贊同派、反對派和無所謂派。
贊同派的理由主要是 50W 無線充已經夠了,再往上增加功率,無線電波干擾會讓所有人共同買單,反對派認為這對科技進步是一種扼殺,完全可以尋找更好的方案,無所謂派對此事不感興趣。
從目前手機充電市場來看,50W 已是一個不低的功率水平,不少手機的有線充電功率也僅在 5-35W 之間,即使像 MacBook 這樣的中型移動設備,有線充電功率也只是 61W,功率再往上,大型固定電子設備就要用到有線充電了,所以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暫時不會有太大影響。
同時,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很多大功率無線充電設備還存在著散熱差、噪音明顯、功率突然降低、不兼容等諸多問題,遠遠沒有優(yōu)化好,很多設備僅能達到一段時間的功率峰值,隨后便迅速降低功率,才有了33W快充速度高于40W快充的奇葩現象。
對于廠商來講,應該就比較難受了。
電子設備研發(fā)周期大多為 1-2 年,說不定現在已有很多無線充電功率超過 50W 的設備進入了研發(fā)末期,現在突然公布意見征求稿,廠商需要重新設計相應的零件,打亂了研發(fā)節(jié)奏,好在意見稿給了一年緩沖時間,應該不會產生大的問題。
客觀上,如果無線充電規(guī)定正式推行,也會促使廠商靜下心來,不再為了營銷噱頭比拼功率數值,把研發(fā)精力放到無線充電設備的穩(wěn)定性上來,如果能做出少發(fā)熱、噪音小、功率可以一直維持 50W、兼容不同品牌產品的無線充電設備,說不定比抽風的 100W 無線充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