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今年的“雙 11”隆重開幕。本屆盛會可以說結出了累累碩果。
據了解,3300 多家海內外展商參展,展示高新技術項目超過 9000 項,其中有 1790 項新產品和 767 項新技術是首次亮相,涵蓋了現在主流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駕駛、5G 商用、8K 超高清等諸多領域,這不僅是一場高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交易,更是一個全新未來的開啟節點。
在諸多的新理念新技術中,我認為對未來可能產生最大影響的就要數智慧城市的相關建設,透過主題展區和峰會論壇,可以明顯感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逐漸進入快車道。
身處賽道中的 5G 領軍者華為,則從更高的思考維度上去構造城市智能體,傳遞給業界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
1 、城市智能體:智慧城市發展“下一跳”
在華為城市智能體峰會 2020,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地區部總裁魯勇表示,“我們認為,智慧城市下一跳應該是城市智能體的概念,建設不僅有腦,而且有像機器視覺這樣遍布全城市的視頻監控系統,有發達的以 AI 使能平臺為基礎的智慧大腦,還要有以 5G、網絡為連接,讓老百姓能感受到這個網絡、感受到這個城市無所不在基礎網絡的骨骼和脈絡,還有以大數據和智能超算為核心的心臟,來處理這些海量的數據。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城市智能體是一個貫通眼、腦、手、脈的綜合智能化載體。”
這意味著,城市智能體超越了城市大腦的架構,是一個數據驅動、深度學習、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的系統,是城市本身和 ICT 的深度結合。
它不僅僅要強調自身的智能屬性,還能夠讓城市實現“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人文屬性,這樣才能讓城市居民感覺到城市的溫暖,增強幸福感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企業生產的效率。為城市大腦匹配上了“軀干”“神經”“五官”和“手腳”。
(城市智能體架構)
從整體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城市智能體包含了四層架構,分別是智能交互、智能聯結、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
這四層架構的運作方式成為城市智能體的運作方式,首先人們會通過諸多邊端設備比如攝像頭、自動服務機、柜臺、電話等方式和城市進行交互,實時產生的數據和需求通過 5G、F5G、Wi-Fi6、IoT 等技術完成智能聯接,高速匯聚,直達智慧中樞。
這里有云基礎設施、AI 使能(ModelArts)、應用使能(ROMA)和數據使能(DAYU)等全網協同,通過 AI 分析數據,發現問題,研判趨勢,預防風險,做出各種應對和反饋。而智慧應用則會為居民、客戶、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融合創新服務,不斷帶來體驗和流程的優化。
2、認知升維:從城市大腦走向城市智能體
可見,從城市大腦走向城市智能體是一個認知的巨大升維,這個認知升維的關鍵,來自于華為人在實際建設中的經驗積累和問題發現。
(智慧城市天際線)
魯勇表示,“過去整個城市的綜合治理,包括我們提出的智慧城市,很多是以事件和功能為牽引和驅動的,或者是問題驅動的,但這其中會有兩個巨大缺陷,一個是結合整個智慧城市的架構體系、頂層規劃設計不足,一個是雖然我們建立了非常多的智慧城市管理處理辦法和系統,但城市不像企業,沒有 CIO、CTO 和 COO 去持續運營這個智慧城市。”城市智能體的提出,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要解決這兩個迫切的問題的。
因此,華為提出建設城市智能體的三個關鍵環節。首先是要打造全場景智慧,把包括政府的新治理、經濟的新發展、生活的新體驗都包括和融合進來,不做一時一地的局部創新,而是隨時隨地的全流程管理。
第二,要實現全要素聚合協同,要有系統性觀念,把城市與 ICT 的信息技術緊密融合起來,當成一個整體布局,這就需要實現城市各個部分的全連接,將 5G、全管網、物聯網為核心的連接技術和云、AI、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計算技術的兩大支柱技術與城市治理緊密聯合。讓城市不僅有腦、連接四肢,還要信息互聯和及時指揮。
第三,就是全周期運營管理,不能建完就走,要拉長到整個生命周期來看一個城市的建設,不能重建設、輕運營,重短期效益、輕長期成效,運營方要積極承擔起自己的統籌責任,協同政府、企業、伙伴、社會、民眾共建智慧城市治理的大格局。
可以看出,華為的城市智能體不是來自于想象,而是來自于實踐和積累,因為華為走在了 5G 的前面、物聯網的前面、AI 的前面等等,諸多技術領先之下率先實現了理念的升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城市智能體不僅成為本屆高交會的熱點之一,也有望真正引領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
3、實踐加速:多地區啟動城市智能體建設
華為多年深耕智慧城市領域的經驗,與此次理念上的升維,讓城市智能體在實踐上得到許多助力與認同,一出道即獲得眾多支持。
在 9 月 23 日,深圳市聯合華為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發布了全國第一個城市智能體——鵬城智能體后,短短兩個月內,成都、福州、南昌、長春等多地陸續發布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智能體。
以深圳的鵬城智能體為例,華為助力啟動“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 100%進駐網上辦事平臺,累計推出“一件事一次辦”服務 1327 個:實現辦事信息零填寫、申請材料少提交,目前實現“秒批”事項 200 多個。
其中,光明區光明街道打造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推出“光明區治理通一體化平臺”,并面向社區開放,以此實現基層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
目前,光明區已經將 159 項政務事項下沉社區,70 余項社區事項已可在線辦理,24 小時政務 e 站已在社區隨處可見,光明區光明街道白花社區等智慧社區樣板經驗吸引了眾多地市區域調研考察。
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副總裁、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總裁王彬介紹說,華為最大的思維轉變是把政務治理從以管理為中心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用戶不僅可以用語音查找等方式來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務,還可以把服務進行橫向打通,類似小孩子出生要辦戶口、出生證、打育苗、結婚證明等等一連串的政務服務打包成一個,一次解決全流程需求。類似這樣的服務才稱得上是智慧城市,而不是簡單的便民服務。
這種回到用戶視角的解決方案思路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理念突破,是真正的落實以民為本的施政綱要。
如果說之前大家能做到的是盡量簡化流程,提高服務,降低收費,那么現在城市智能體則是真正在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計流程,從根本上改變城市治理的方式,讓每個個體都成為城市智能體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最終形成一個真正的以民為本的治理整體。
(高交會期間各地團組參觀白花社區)
總體看來,華為還是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種進步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而是理念上的,但理念進步比技術進步更為困難,因為它從本質上解構了原有的秩序,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可能。
城市智能體的建設顯然非一日之功,是真的像建設城市一樣,是一個持續不斷,延綿不絕的過程,整個城市的智慧系統要不斷的完善和調優,以滿足城市的不同需要以及還要去滿足不斷變化升級的需求。而隨著華為城市智能體的逐漸鋪開,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