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觸控技術成為了目前移動智能設備重要的交互方式,不過所有的技術都并非一蹴而就。我們已經經歷了電阻屏到電容屏的轉變,隨著iPhone8搭載OLED面板的傳聞越來越多,我們不禁會問OLED時代來了嗎?
觸控面板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軍方為軍事用途而研制,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觸摸屏現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但2000年后才真正進入成熟期,在2007年以前主要以電阻屏為主。隨著蘋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搭載電容屏的第一款iPhone,正式拉開了智能手機電容屏時代的序幕。
從電阻屏到電容屏
相比于電阻屏,電容屏支持多點觸控的操作方式,在靈敏度、透光率等方面也更具優勢,目前在3C領域中已經基本取代電阻屏,成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標準配置,而電阻屏的市場目前主要集中在工控面板、車載觸摸屏等領域。
電容式觸控面板主要由觸控模組(Touch Panel Module)和顯示模組(Display Module)組成,其中觸控模組包含蓋板玻璃(Cover Lens)、觸控感應器(Touch Sensor)、控制IC(分為觸控IC和顯示IC兩類)三部分;而顯示模組有兩類:第一類是當前最主流的LCM(即將液晶顯示器LCD和背光源貼合在一起形成的顯示模組);第二類是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目前正在手機領域快速取代LCM。
為了能夠更加清晰的描繪行業變化趨勢,我們將在下文中依次對顯示模組、觸控感應器以及蓋板玻璃等核心零組件按先下游后上游的順序進行逐一梳理。
顯示模組:從LCM走向OLED
按照成像原理的不同,顯示面板可以分為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與平板顯示器(FPD)兩類。按照顯示媒質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平板顯示器可進一步分為電致發光顯示(ELD)、場發射顯示(FED)、等離子顯示(PDP)、液晶顯示(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OLED)五類,其中液晶顯示又可分為TN-LCD、STN-LCD、DSTN-LCD、TFT-LCD四種。
TFT-LCD主導顯示面板市場已有超過15年的歷史。
OLED技術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商業化應用則始于21世紀。OLED相比于TFT-LCD技術優勢明顯已毋庸置疑,但一直沒能實現產業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制備工藝不夠完善,良率過低,生產成本難以控制。根據全球工業數據與分析機構IHS數據顯示,在2016年的一季度,5英寸分辨率為1080p的AMOLED顯示面板的生產成本已經降低到14.30美元左右,而同樣規格的LTPS-TFT-LCD面板的成本則是14.60美元。
由于TFT-LCD工藝已經十分成熟,成本再度下降的空間十分有限,而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OLED上量后的規模化效應,未來OLED面板的生產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近年來得益于三星對OLED的持續投入和研發,近兩年來OLED以往存在的顆粒感重、色彩不真實、壽命偏低等缺點已經漸漸得到完善,采用OLED屏幕的手機已經明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