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一直以來被視為是如智能手機顛覆手機行業一樣要革汽車產業的命,可是十多年過去了,像iPhone手機一樣在顛覆性和市場方面雙豐收的智能汽車似乎還未出現。特斯拉一直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可是它的市場規模只是全球汽車市場的冰山一角,所占份額微乎其微。
2019年全球汽車銷量為9030萬輛,特斯拉2019年的全球銷量為36.75 萬輛,其全球份額為0.4%。從這個角度來看,被視為最像智能汽車的特斯拉,還只是具有圈層屬性的產品,并未被大眾化,所以無從談起引領潮流。那么,什么樣的智能汽車才能夠徹底顛覆汽車行業,讓整個汽車行業邁進智能車時代。實現以上愿景的大前提是,如今的汽車哪里不像智能汽車了?智能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在哪?2月24日,發改委等11部委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官方的身份為智能汽車“蓋章”表決心: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愿景是美好的,可現實卻是不太盡如人意。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來捋一捋智能汽車的幾大要素。
新架構
去年12月,日本經濟新聞網發布了一份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S的拆解報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領先競爭對手,豐田工程師更是表示,“特斯拉從技術上領先6年,我們做不到?!碧厮估娮与姎饧軜嬵I先的原因在于,隨著智能、網聯、電動、自動化時代的發展,傳統電子電氣架構在數據處理、數據傳輸等方面已無法滿足要求。這就是特斯拉領先競爭對手六年的原因。日本經濟新聞網拆解2015 款 Model S時發現,這款車的ECU數量在15個以上。盡管數量比其他公司少,但使用的電子電氣架構仍然是分布式架構。然而到了Model 3時代,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就變成了集中式。Model S和Model 3僅隔三年時間,特斯拉便完成了電子電氣架構從一個時代跨進另一個時代的壯舉。最顯著的變化是,Model 3的架構上已經實現了以太網傳輸,Model 3的整車線束長度已經比Model S縮短了一半,達到了1.5公里,Model Y則更甚,僅為100米。
博世在2017年公布的戰略圖將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分為三大階段: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域集中電子電氣架構、集中式電氣電氣架構。目前傳統汽車基本都處于第一階段,特斯拉Model 3處于第三階段。可見,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已經領先了競爭對手兩個時代。目前車企都在朝著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發展。大眾汽車的計劃是,將一輛汽車的ECU數量從70個削減到3-5個HPC。去年5月,通用汽車發布了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新架構不僅支持OTA,數據傳輸速度也提升至4.5 TB/小時,比原有架構高出5倍。這套新架構也通過減少ECU的數量,向著集中式的方向發展。華人運通也在電子電氣架構領域擁有著前瞻性布局,其高合HiPhi 1甚至搭載了一套專屬的HOA開放式電子電氣架構。全車的決策-規劃-控制電子元器件主要被集中的6個計算平臺代替,已經實現車載電腦和區域導向架構的集中式控制。該架構由1Gbps高速以太網連接,滿足了智能汽車的海量數據處理和高速數據傳輸的需求。高合HiPhi 1有望實現全域智能,真正實現讓車學會思考,并創造更豐富的場景。可見,更加徹底的智能汽車需要在電子電器架構方面持續進化。
新模式
智能手機普及之后,對行業產生的最大價值是培育出了穩定的商業市場,海量的APP開發生態和關乎著人們衣、食、住、行的平臺服務蕓蕓誕生。參考智能手機,智能汽車也需要采納新的模式去探索無法想象的商業價值。比如,目前的出行需要依靠滴滴等平臺來叫車,還要依賴攜程、去哪兒網等平臺來訂酒店。但自動駕駛時代完全可以不需要這些平臺。當我們達到一個陌生地方后,可以通過導航平臺叫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只要告訴告訴或輸入目的地,這輛車就能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你平時的住宿喜好,將你載到令人滿意的酒店。吃飯、購物、旅游等場景甚至都能通過無人駕駛汽車實現。
這才是智能汽車變成無人駕駛汽車后真正的價值所在。當前,智能汽車的商業價值只停留在車企自推APP的階段,也只能實現簡單的遠程控制和一些社交功能。汽車成為人們真正所需的智能化產品,至少在生態開發者體系方面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目前來看,具有開放平臺的智能玩家并不多,百度Apollo智能車聯開放平臺和華人運通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具有開放功能,能容納成千上萬個開發者,共同致力于將汽車變得更智能這個終極目標。
總體來看,當前市面上同時具備新體驗、新架構、新模式的汽車并未出現,特斯拉在新架構領域比較突出,而在新體驗方面仍存在質疑聲,新模式則正在探索中。傳統車企則只擅長于其中的某一領域。能同時符合智能汽車三新特征的汽車,華人運通旗下還未上市的高合HiPhi 1或許能讓人眼前一亮。整車級“千人千乘(shèng)”的個性化體驗、專屬HOA開放式電子電氣架構,以及具備6套獨立雙冗余系統的自動駕駛硬件,或可使高合HiPhi 1能代表未來智能汽車的雛形,華人運通或許也能因此脫穎而出。
新體驗
現階段所謂的智能汽車,只要車載系統能聯網就叫作智能汽車,而且多數車載系統大同小異,千機一面。而搭載了簡單的倒車輔助、車道偏離這些簡單的輔助駕駛功能,都宣稱達到了L2級自動駕駛能力。
這樣的智能汽車,是無法帶給消費者功能機轉向智能機時的震撼體驗的。消費者對于智能汽車的體驗需求在于,駕駛艙內足夠智能,觸摸屏的反饋要絲滑、導航要精準、語音手勢等交互要順暢,類似于目前還在概念階段的智能座艙;駕駛艙外,消費者的智能化體驗需求在于,自動駕駛配置不再是雞肋,它能給用戶從心理層面帶來方便和安心??偨Y一句話,用戶想在智能汽車得到的終極體驗是:在車里的喜怒哀樂、在車里的各種需求都能得到及時準確的回應,讓車子成為用戶的貼心小棉襖。
目前,朝著這個方面努力的車企其實也不在少數,傳統車企紛紛構想著在汽車內部的美好圖景。比如奧迪就在CES 2019上展出了一系列關于用戶體驗的新技術。比如,為了解決乘客的動態體驗,奧迪開發了一套“沉浸式車載娛樂系統”來解決“讓車動起來” 的問題。在車輛保持靜止的情況下,車身需要配合駕乘人員看到的畫面進行主動搖擺移動。并且,座椅振動、背景聲音和車內燈光也將更主動地營造一種觀影氛圍,以使乘客達到更加身臨其境般感覺。效果類似于在電影院收看4D電影的場景。
奧迪在CES上展出的車內乘客娛樂體驗系統,都具有把無聊旅程“開成”娛樂Party的能力。同時也暗藏了在智能汽車時代,汽車制造商對于用戶體驗的理解。奔馳、大眾、寶馬、豐田等全球品牌無不在朝著這一方向發展。造車新勢力中的華人運通,在智能汽車的新體驗方面也有一些心得。比如,華人運通將要推出的新車高合HiPhi 1,其內飾采用了9屏聯動的交互設計,單就屏幕的數量,就具備了沉浸式體驗的條件。更別說還有可編程智能交互投影大燈、ISD智能交互顯示與側面光毯等智能化配置了。
智能座艙所帶來的體驗只是身心愉悅,然而汽車作為在馬路上跑的“活物”,能讓用戶安心踏實地坐在里面才是重中之重。這個時候,自動駕駛技術可能是智能汽車在新體驗方面最強的武器了。特斯拉一直以來是自動駕駛領域的代表,然而強如特斯拉也沒有做到讓用戶百分百安心,甚至有人因此指責特斯拉。特斯拉之所以擁有眾多追捧者,某些原因在于其Autopilot的先進迭代性。
特斯拉Autopilot會不定時增添新功能。新功能驗證初期,特斯拉會首先向一部分用戶開放,從他們那里收集大量數據完善新功能的不足,然后再一步步對所有用戶開放。也就是說,特斯拉將不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量產車上,將車主作為收集數據的小白鼠。這種做法具有鮮明的兩面性,特斯拉Autopilot雖然領先于所有的汽車廠商和科技公司,但代價是系統不完善帶來的安全隱患,終釀成人禍。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最近認定的兩起特斯拉撞車事故中,證據顯示Autopilot系統和司機都有責任。還有一項海外調查數據顯示,僅在2019年,就有50多人死于特斯拉的安全事故中??梢?,特斯拉Autopilot并不能讓人百分百放心駕駛。特斯拉之外,另外一種自動駕駛路徑是不斷地驗證、路試。傳統車企大多數是走的這種路數,靠著數量有限的測試車輛一點點跑數據,與特斯拉的數據相比,不管是從量上,還是從效果上,都不在一個量級。而且所耗人力、物力、財力不可估量。
特斯拉和傳統車企所采用的自動駕駛策略在現階段都存在著現實的問題,都無法為用戶帶來放心踏實的駕駛體驗。那么,如果車端和路端同時實現智能化,困擾著特斯拉和傳統車企的問題或可迎刃而解。這就是自動駕駛的另一種策略——車路協同。
《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也指出,基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協同發展的中國智能汽車產業才是未來發展方向。車路協同技術的出現,或為自動駕駛技術盡早商業化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路端的智能化設施可代替一部分車端的技術,將昂貴的成本降下來;另一方面,車路協同技術可根治單車智能存在的感知障礙、距離障礙,避免類似特斯拉、Uber自動駕駛致死事故。
車路協同領域涉及的玩家種類眾多,有類似華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信息通信技術提供商,有BBA等互聯網玩家,有博世、大陸等零部件供應商,還有華人運通等汽車企業,甚至政府部門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眾多玩家在車路協同這條賽道上參與的方式不盡相同,最終的訴求也不同。
比如,整車企業與其它領域的玩家跨界合作,就希望能從新認識自動駕駛。今年年初,沃爾沃汽車與中國聯通就基于5G下一代移動網絡技術,聯手推動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車路協同技術。沃爾沃希望引入V2X技術,以做好在未來隨時和智能交通系統對接的準備,借此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華人運通則走的另外一條路徑。丁磊在2019年年底上海張江“智城”項目落地時對媒體表示,華人運通既不造路,也不建城,而是打造相關聯的業務,成為智慧城市、智捷交通,以及智能汽車整個系統的中心樞紐??梢?,華人運通已經走出造車公司的思維局限,提供基于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協同發展的系統性出行解決方案。目前,華人運通“路”和“城”這兩部分業務已經有項目實現收入。以智能座艙為中心的個性化體驗和車路協同技術帶來的安心駕駛,或許能為智能汽車帶來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