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網站29日消息,8月26日,美國Globalfoundries公司依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規定,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兩起337調查申請,指控對美出口、在美進口和在美銷售的半導體設備及其下游產品侵犯其專利權,請求ITC發起337調查,并發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中國TCL集團、海信集團、聯想集團和深圳萬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One Plus)等企業涉案。
定點爆破:337調查
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現被匯編在《美國法典》第19編第1337節)的規定,如果任何進口貿易中存在侵犯知識產權或其他不正當競爭的行為,ITC都可以進行行政調查。
如果ITC認定某項進口產品侵犯了美國國內知識產權,或雖未侵犯知識產權但其效果卻破壞或實質上損害美國某一產業,或阻礙該產業的建立,或對美國商業或貿易造成限制或壟斷,則ITC有權采取制裁措施。
中國已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2018年涉及中國企業的“337調查”達到19起,占全年案件的比例為38%,創下2004年之后的新高。截止今年6月底,半年內,美國企業已經針對中國發起了12起“337調查”申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已經對華發起了9起“337調查”,337調查成了敲打中國企業的常規手段。
殺傷性武器:301調查
相比起“337調查”快節奏,小范圍突破來說,美國的301調查可算得上是重型武器。337調查和301調查在內容和影響上有本質上的區別,337針對的只是部分企業,301針對的是整個產業。
301調查是美國《1974貿易法》的一項條款,根據該規定,美國貿易代表可以對外國法律、政策或做法進行調查,與有關國家進行磋商,并決定是否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執行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對于遭受301條款貿易調查的對象國來說,他們可能面臨著出口商品丟失美國市場份額的風險,進而影響本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
對中國的6次301調查
從1990年開始,美國就對中國開始了“特殊照顧”,將中國升級為為“重點觀察國家名單”,截止目前美國已經對中國進行了6次301調查。
1991年4月,美國政府以中國專利法缺陷,美國作品著作權、商標秘密和商標權保護的缺乏對中國發起了第一次“301調查”。在經歷9個月的商討后,中美雙方達成妥協,中美簽訂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中國對改進知識產權法律作出承諾。
1991年10月,對中國發起了市場準入的301調查,為期12個月,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中美進行了9輪談判后,1992年10月簽署《中美市場準入諒解備忘錄》。
1994年6月,美國對中國發起了第三次“301調查”,要求中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對美國知識產權產品開放,歷時8個月。1995年2月,中美達成了第二個知識產權保護協議。
1996年4月,美國以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為由,對中方發起第四次“301調查”。2月后,1996年6月,中美達成第三個知識產權保護協議。
2010年10月,美國開始試圖遏制中國在技術前沿領域的發展,美國針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開“301調查”,主要涉及限制重要礦產出口、提供出口補貼、歧視國外貨物和企業、要求技術轉讓等。
目前“301調查”的重點就是通信設備、集成電路、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高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如果把時間線列出來,我們會發現,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已經呈現出由低端行業向高端行業過渡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美國這類“小動作”不會消停。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301
事實上,美國的301不止是只針對中國,而是針對那些威脅到其地位的國家,除了中國以外,美國的盟友也遭遇過301調查,日本就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24次301調查,而且幾乎都是日本極具競爭力的產業。
30多年前,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牢牢占據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其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出口商品都以物美價廉取勝,對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順差。以豐田和本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份額一度達到20%,年出口額達到240億美元,日本也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國家。單是美國汽車業,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6萬工人失業。在日本廠商的沖擊下,美國傳統制造業基地五大湖區的企業出現破產,導致大批工人失業。
日本的芯片產業也迅速崛起,芯片巨人英特爾在日本廠商的價格打壓下,一度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危機。1983年,英特爾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時任總裁安迪·格魯夫(AndyGrove)破釜沉舟,放棄了跟日本企業相比已經沒有任何優勢的存儲芯片業務,全面轉向集成芯片,方才起死回生。
1986年,世界半導體產業銷售額居前三位的是日本電氣公司、東芝和日立,前十位公司中有六家是日本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開始逐漸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采取單方面貿易制裁等手段來應對日本的“經濟威脅”。
20世紀80年代,美日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美國對日本產品的打壓從紡織品、鋼鐵等擴至汽車、彩電等領域,總共24次對日本揮舞起“301調查”的大棒。
1981年,美國迫使日本主動限制汽車出口;
1983年,美國對日本摩托車征收高達45%的重稅;
1985年,美國迫使日本增加進口牛肉和橙子等美國農產品;
1986年,美國迫使日本設置半導體對美出口價格下限,保證不在美國銷售廉價芯片,還要日本保證進口半導體的市場份額;
1987年,美國對日本電視和計算機征收100%的關稅……
回過頭來看,美國的“301條款”打擊的幾乎都是日本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但是由于 “二戰”之后日本不僅在軍事外交上嚴重依賴美國,其出口行業也嚴重依賴美國,因此,在遭受美國貿易大棒時,日本政府選擇了“讓步保出口”。美國的施壓,成功逼迫了日本限制對美出口、開放國內市場。
美國的焦慮
長期以來,中國處于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 美國處于高端, 中美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大家在固有的世界分工中相安無事。但隨著中國在產業鏈條中快速向上游遷移, 逐漸打破了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壟斷格局,所以美國必須對中國出手,如今不斷來襲的貿易爭端,投射出美國對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戰略焦慮,當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芯片波瀾之下的大國制造之憂。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337調查會不斷騷擾我國的企業,301調查則不斷逼近我國的高科技產業鏈,當然,從福禍相依的角度來看,有人不斷監督我們,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