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科技巨頭們都在做的事情,一定會成為未來趨勢”,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AI再到全生態,幾乎每一個科技巨頭都在其中涉獵頗深。
那科技巨頭們都還干了些什么?經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AI一輪又一輪的轟炸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它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地球,而是將未來布局伸向了外太空,發射衛星便是走入太空的第一步。
科技超前,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科技公司熱衷發射自己的衛星并不是近幾年才開始的,早在28年前,摩托羅拉就曾看上了太空這塊寶地,并且將之付諸實踐。
1991年,彼時還是全球領先科技公司的摩托羅拉,為提前布局全球移動通信系統,讓人類直接從基站跨越到衛星通信時代,該公司非常高調地推出了一項衛星網絡計劃——銥星計劃。
在他們的設想中,這一移動通信系統將由77顆近地衛星組成,它們會平均分布在7條軌道上,總投資達34億美元。然而,摩托羅拉布局得太早了。
1996年,摩托羅拉開始發射試驗,兩年后銥星網絡便投入商用,設計使用時間為5年。只不過那時個人手機市場規模有限,且基站在全球移動通信布局中份量極重,雖然摩托羅拉攻克了當時最為先進的LEO(低地球軌道)技術,但仍舊沒辦法以一己之力解決市場需求太小的問題。最終,這一計劃在耗資50億美元造成巨額虧損,卻只獲得了5.5萬用戶的情況下不得不宣布破產。
艾媒咨詢CEO張毅曾表示,“摩托羅拉是在不適合的時間干了不合適的事情,銥星計劃的最大問題,就是科技理想化過于超前,市場卻沒有同步開發出來。”
簡單的說,摩托羅拉選擇的時機不對。而懂得看時機的,是貝索斯。
現在是最好的商業航天時代
貝索斯的太空夢,是用一整個亞馬遜撐起來的。前不久,貝索斯就公開表示,“之所以創立亞馬遜是為了給藍色起源提供資金儲備。”為此,他每年都會拋售自持的亞馬遜股份,并將獲得的資金注入藍色起源。甚至有人戲稱,“貝索斯為了自己的太空夢幾乎榨干了亞馬遜。”
貝索斯從五歲開始就對太空產生了興趣,涉足航天領域便成為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2000年,在亞馬遜站穩腳跟,足以支撐航天項目研究的龐大資金需求時,貝索斯終于將夢想付諸實踐,創立了藍色起源。19年間,他不斷從亞馬遜抽取資金注入藍色起源,最近的一筆投資便高達10億美元。
然而,藍色起源的發展速度并不快。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從2000-2018年,該公司僅進行了8次火箭升空實驗。除了資金壓力外,還因為藍色起源一開始就選擇了載人航天這項全人類都在攻克的課題。畢竟在前10年,航天基本只是國家戰略層面的事情,企業涉獵極少,再加上技術研發、制造以及人才等資源的匱乏,發展談何容易。
隨著移動互聯網爆發式普及、4G對通信需求的提升,尤其是近年來全球物聯網布局加快,基站建設的資金、人力、時間成本也隨之提高。衛星,尤其是通信類衛星的重要性較此前銥星計劃推行時有了質的飛躍,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提升。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20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具體到商業衛星上,SIA(美國衛星工業協會)數據統計則顯示,2017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為2686億美元,其中衛星服務業收入達1287美元,占比48%,而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為主要業務收入來源。除此之外,另一組數據則顯示,未來10年里,全球衛星訂單將達到1955顆,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訂單來自于商業客戶。可以說,商業航天時代已經來了。
商業航天大戰一觸即發,5G尚未商用,6G布局已然開始
2014年,國務院發布60號文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航天領域;2015年,“天地信息一體化”寫入“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到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將軍民融合提升為國家戰略,火箭研發、衛星制造、衛星應用等開放度也越來越高,逐漸成長為航天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而對于行業來說,商業航天在中國終于正式破冰,2015年更是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在這樣的政策和市場背景下,行動的公司越來越多,有著資金優勢和戰略發展需求的互聯網巨頭尤為積極。
· 互聯網公司頻發衛星,航天夢已人人可做?
實際上,國內的商業航天發展史上可能再沒有如這兩年般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時候了。
從2017年開始,包括阿里、小米、斗魚、連尚網絡(WiFi萬能鑰匙母公司),甚至還有ofo都曾推出自己的“太空計劃”:
2017年5月,ofo推出“X計劃”,預備擇機發射搭載物聯網載荷的衛星,用于共享單車定位監控和信息回傳;
2018年10月,阿里巴巴發射“一站一星”計劃中的“一站”——“糖果罐號”迷你無人太空站,該計劃旨在更好地實現“雙11”期間線上、線下互動,更長期的目標或為建設全球物聯網網絡;
2018年11月,連尚網絡推出“連尚蜂群”計劃,預計投入30億元,共發射72顆骨干衛星和200顆節點衛星,形成內外兩層式“星座”;
2018年12月,斗魚的“666星”、華米的“華米星”、貓王冠名的衛星、阿里“一站一星”計劃中的“一星”天貓國際通訊衛星同時發射升空。
除國內互聯網公司外,早在2016年扎克伯格就曾委托SpaceX發射一顆互聯網衛星Amos-6,只是最終運載火箭獵鷹9號爆炸,連同衛星也毀了,損失高達13.3億元。
而即便是對載人航天異常執著的貝索斯,也看上了通信衛星市場,以亞馬遜為主導推出了Kuiper計劃,預計投入數十億美元,共計發射3236顆衛星,組成一個完善的空間互聯網體系,為全球提供衛星寬帶服務。
可以看到,互聯網公司近年來所做的太空部署大多集中在通訊衛星上。而隨著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漸成熟以及通訊需求的增加,預計未來幾年內,近地軌道將密布各種衛星,或是為了建立物聯網網絡,或是提供寬帶服務,這些也都是互聯網公司們在為以后的戰略升級提前做準備,6G便是其中重要一環。
· 航天通信競爭已起,6G部署是最終目標
BT(英國電信集團)首席網絡架構師Neil McRae認為,“6G=5G+衛星網絡”,也就是在5G的基礎之上再輔以太空衛星布設,將為海-陸-空聯動的全覆蓋通信網絡提供很大幫助。
這樣的技術背景下,雖然當前5G尚未普及商用,低軌衛星通信相關技術和產業卻基礎頗穩,再加上近年來在商業航天市場和眾多互聯網公司的推動,6G離我們并不遠。
奧盧大學無線通信中心專家何世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傳感器數量將飛速增長,對傳輸速率、頻譜寬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6G的發展,就是要改進5G的缺陷,也就是要有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時延。”
當然,互聯網公司都動起來了,原本就在通信或航天領域深耕的公司更不可能錯過這次機會,而且依托本身就具備的技術及資源優勢,它們在這一波市場搶占中似乎已經占得先機。
以SpaceX的星鏈計劃為例,在馬斯克龐大的暢想中,他將在近地軌道部署12000萬顆衛星,形成一個巨大的太空互聯網絡。更直觀的說,這就是要織起一張“衛星網”,將地球全部籠罩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在軌運行衛星僅有5000顆,且大半已經處于非正常運行狀態,真正還在執行任務的衛星不滿2000顆。也就是說,“星鏈”計劃中的1.2萬顆衛星是現有全球在軌衛星總量的6倍。如此看來,馬斯克在預備不給地球任何一個區域逃離信號覆蓋的機會的同時,也不愿意給其他公司留機會了。
毫不夸張地說,一旦“星鏈”計劃最終成功,SpaceX將不再只是一家航天器制造公司,而會成為綜合電信服務商,甚至會參與衛星的生產和地面站建設,成為電信市場一匹黑馬。
在通信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華為也有著類似的計劃,他們將投入99億美元發射超10000顆小型底軌衛星,而且就是劍指6G通信。預計到2030年,該公司將建成能夠容納1Tbps傳輸速率的無線通信網絡。
與此同時,華為還提出了通過6G,人類可以用大腦意念控制物聯網產品,以及利用Wifi、基站等進行無線充電等的暢想。如果說,5G是加速了通信網絡速度,那么6G帶來的就是人與物互動形態的顛覆。
去年10月,科技部發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其中涉及5G/6G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和標準研發的項目就有多個,總體目標則是“在‘未來無線移動通信’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今年是公認的5G元年,但可以看到,5G尚未普及商用,全球各大公司在6G方面的布局與搶先戰早已開始。就目前來看,互聯網公司頻發衛星只是現象,終極目標都是在搶占地軌空間,部署物聯網通信。當然在更久的未來,有關太空的競爭或許會走到更深遠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