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亞洲博鰲論壇期間,在接受央視專訪時,雷軍再次重申一個觀點,也再次引來熱議。在他看來,小米最自豪的事,就是通過提升商業效率,實現了同樣的品質和配置,做到價格最便宜,“我認為正是因為小米,推動了中國甚至世界的智能手機普及?!?/p>
亞洲博鰲論壇期間,在接受央視專訪時,雷軍再次重申一個觀點,也再次引來熱議。在他看來,小米最自豪的事,就是通過提升商業效率,實現了同樣的品質和配置,做到價格最便宜,“我認為正是因為小米,推動了中國甚至世界的智能手機普及?!?/p>
這話當然沒錯,很大程度上,正是小米自己撕開一個口子,放出了今天國產手機江湖的一切悲喜,如果沒有小米,國內手機市場恐怕還要失序良久。
不僅是手機,還有小米生態輻射到的其他領域。眾所周知,小米模式最核心的優勢,即是所謂“系統性提升商業效率”:在產品端布局更豐富的品類,增加用戶在線上和線下的消費效率;因為自建渠道,渠道成本就更低;因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就可以吸引更多用戶;因為有更多用戶,就可以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盈利。
關于這種“飛輪效應”,我非常同意梁寧的話:中國現在能無限復制自己同一套成功經驗的企業只有兩個,小米和騰訊。這種復制的關鍵是,他們同時控制了產品和渠道。微信之于騰訊,既是超級產品,也是超級渠道(這就好比在線下,宜家既是家居品牌,也是賣場本身),產品與渠道的彼此扶持,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他們的商業效率。
小米即是如此。但是,拋開上述常識,我今天更想說的是:小米生態的“鎧甲”和“軟肋”是什么?
1
我一直以為,一家公司的價值總量,并非完全由營業額和市值決定;也并非完全由自家用戶決定;它對競爭對手的洗禮,也是價值的一部分,甚至是更篤定的那部分。
以小米為例,據說當年小米生態有句很霸氣的話:“我不是來競爭的,我是來清場的”,這招致了不少抱怨,說小米低價策略不是鯰魚,是鯊魚,它自己在劈波斬浪,卻在毀滅整個生態。
但這種情況并未發生,以上說法高估了小米,低估了市場。
如何更好地理解小米生態?一個更好的答案或許是:它為不同行業確立了一道“底線”。
最近幾年消費升級喊得很熱,但依我之見,當我們在談論消費升級時,不應過分關注個人消費會“升”到哪里,畢竟在中國,年收入10萬到100萬都可能被歸為中產階級,大家都衣食無憂,有點閑錢,每個消費領域又都有自己冗長的鄙視鏈,每個人慢慢爬即可,能“升”到哪里是你的本事,沒什么可說的。
真正值得分析的,是消費升級的“底線”在哪?這就像是木桶理論的復現,決定這一輪消費升級最終成就的,不是上限,是底線。
舉個例子,優衣庫,我一直說,年薪10萬和年薪100萬的人倘若有什么生活上的交集,都覺得穿優衣庫挺好的算是一個,這是因為,優衣庫的“綜合分值”(包括產品質量和品牌調性等方面),代表了中產階級象征品質生活的“底線”。
某種意義上,小米生態鏈的很多產品也一樣。逛一圈小米之家不難發現,大多數產品既非市場上最好,也非市場上最便宜,但只要你沒有太強的品牌鄙視鏈(像手機一樣),小米生態鏈就是這個時代消費升級的“底線”:質量有保障;設計談不上不凡,但能讓所有人不煩;價格像優衣庫一樣親民,童叟無欺。
問題的關鍵是,這條底線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就像周航所言,其他廠商如果產品做得很爛,只想靠營銷生存,可能性幾乎為零?!安还苁切∶走€是學習小米的人,一定會重新構建各行各業的底線的,只有超越小米才能有機會生存?!?/p>
而另一方面,前面說了,消費升級“升”到哪里是消費者的本事,也是生產者的本事。無論是得益于技術,設計,還是品牌,“底線”之上都留有巨大市場空間。
舉個例子,我周圍不少朋友,家里許多電器都買了小米生態,但吸塵器往往都買了戴森……為什么?當然可以從質量,設計和品牌等方向上分析,但我認為最坦率的回答是:大多數中產階級,他們只不過是知道市場上“有”戴森——這一迎合消費升級需求的品牌而已,選擇戴森并沒有占據他們的認知帶寬,但在其他大多數品類,隨便選一個感覺配得上消費升級的產品真的很累。
這種觀念認知,或許才是小米生態的最大“鎧甲”。
2
最后,從大行業視角,說說小米生態可能存在的“軟肋”。
如你所知,很多人一直對小米身份存疑:它到底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
從表象上看,小米更像一家硬件公司,它自己則非常希望增加互聯網業務的營收(不久前還推出了短視頻APP“朕驚視頻”),可以預見,小米未來仍將采取智能硬件低利潤率的策略,希望憑借設備數與大數據積累,構建一個完整IoT生態。
不過,小米雖然已成為IoT巨頭,但在有些分析者眼中,這一風口的力度仍然具有不確定性。首先,無論是海爾美的等傳統企業,還是小米華為等科技新貴,時至今日,仍沒人能在智能家居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沒人可以凝聚共識,一呼百應,入口有很多,但想建成真正不可替代的網絡效應,看起來仍然任重道遠。
更重要的是,盡管雷軍相信,“未來所有家庭里的設備都將互聯互通,能夠用語音來進行交互,這將帶來一輪規模巨大的智能家居設備換機潮”,但許多保守者仍然倔強地認為,IoT中很多“智能”的部分是偽需求,人們要的只是硬件,不是智能硬件,將所有設備“連起來”并涌現智慧,可能是一個美好的妄念。
不過,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說不定隨著技術進步和觀念升級,人們對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的態度就會煥然一新。畢竟雷軍自己也坦言,小米模式起碼要15年才會被大眾完全接受。
祝它好運吧。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