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由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設計的南京江北梯次儲能電站" target="_blank">儲能電站順利通過初設評審,這是江蘇電力組織建設的第二批電網側儲能電站之一。該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梯次利用儲能電站,總容量達7.5萬千瓦時。同時,梯次利用儲能電站是以電動汽車等退役的蓄電池為介質,實現了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具有成本經濟、資源安全、節能環保等優勢。
近年來,江蘇電力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率先探索、創新實踐,推廣建設大規模、多種類的儲能電站,實現最大限度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江蘇電網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速路。
把握“第一動力”
創新決心更大
電能作為清潔的二次能源,一直以來無法大量存儲,必須即發即用。電網側儲能的大規模應用,改變了傳統電網的運行形態,同樣也改變了長久以來電網規劃、設計、運維和調度模式。
2018年7月18日,鎮江8座電網側儲能電站并網投運。該儲能電站總功率10.1萬千瓦,總容量20.2萬千瓦時,是迄今為止建成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電網側儲能電站項目,采用磷酸鐵鋰電池作為儲能介質,具有安全可靠性強、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的優勢。
江蘇電力發展部主任許海清說:“儲能發展的關鍵是創新,必須打破對傳統電力系統的認識,用全新的思維謀劃儲能發展。”以儲能規劃為例,鎮江東部電網側儲能電站創新采用“分布式建設、集中式控制”的建設原則,利用退役變電站、在運變電站空余場地等,分8個站址建設了儲能子站,并接入統一的控制器。同時,為加快工程建設進度,提高工程標準化水平,該工程采用了預制艙形式,將儲能設備集成到大型集裝箱中,大幅縮減了工程土建施工、安裝調試的工期。整個工程僅用時2個月就高質量完成了建設任務。
數據現實,自投運以來,鎮江儲能電站累計釋放電量達4515萬千瓦時,相當于鎮江新區20余萬居民75天的生活用電,助力鎮江地區填補了夏季用電缺口,保障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此外,鎮江儲能電站成功接入江蘇電力近年來建設的“大規模源網荷友好互動系統”,將其升級為“源網荷儲”系統,將電源、電網、用戶及儲能有機結合,相互配合,實現了最大280萬千瓦毫秒級的負荷響應能力,為大電網安全運行上了一道“保險”。并具備調頻、調峰、備用、黑啟動等功能,每年可減少火電廠因調頻調峰造成的燃煤消耗5300噸,可減排二氧化碳1.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400噸,環境效益顯著。
強化技術支撐
功能作用更實
“儲能電站投運至今成效顯著,除常規供電缺額情況下發揮電源調峰作用及預防線路突發性故障提供‘備用’負荷外,還開展了新能源跟蹤,平衡鎮江地區光伏發電出力。”鎮江供電公司電力調控中心副主任張大林說。
以揚中新壩儲能電站為例,去年10月1日中午12時,新壩儲能電站總裝機容量8兆瓦的7座新能源光伏電廠處于發電狀態。受天氣影響,當日9-15時光照強烈,光伏發電屬高峰階段,始終處于3-6兆瓦發電出力,其中儲能參與充電3兆瓦。其余時間段,光照減弱甚至沒有,光伏發電呈遞減趨勢,處于0-3兆瓦發電出力。按一天24小時計算,光伏發電對電網供電功率影響在0-6兆瓦之間,而9-15時,儲能電站充電3兆瓦,因此該時段電網供電功率影響變為0-3兆瓦,通過儲能和光伏發電協調配合,平衡了光伏發電產生的波動,更好地滿足電網功率控制和電能質量等方面的要求。
“儲能電站就像一個大型充電寶,在電力充裕時充電,在電力出現缺口時放電,保障地區電力供應。但儲能電站相比大型蓄電池,其功能、標準、技術都復雜得多,需投入大量研究力量。”江蘇電力發展部規劃一處副處長朱寰這樣表示。
據了解,江蘇電力、江蘇經研院與互聯網美國研究院、中國電科院、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聯合開展了儲能研究,共申報科技項目8項、咨詢項目7項。
其中,去年7月,由江蘇電力發展部牽頭,江蘇經研院主導編制了《江蘇儲能研究整體意見》《江蘇儲能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了儲能在江蘇電源側、電網側及用戶側三個應用場景。
此外,為促進儲能電站規模化、標準化推廣,江蘇經研院還主導編制了國內首個儲能電站典型設計方案和相關設備技術規范。2018年11月2日,該方案和規范順利通過中電聯專家評審,標志著儲能發展規模化、市場化、規范化成為可能。
完善建設標準
發展前景更好
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的“年輕”元素,從技術到產業,從裝備到市場都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儲能發展要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協同配合,我們從規劃、設計、驗收、運維、調度五個方面建立了儲能技術標準體系,從科研立項、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加大儲能工作投入力度。只有建立成熟的建設標準體系,才能牢牢抓住行業話語權。”許海清介紹。
在電網側規模化儲能電站應用和技術論壇上,有學者提出,未來儲能技術將從十個方面實現突破,包括選址定容、集成優化、防事故擴大、狀態評估、保護控制、失效分析、精準控制、策略優化、梯次利用、新儲能技術等。
目前,江蘇電力正組織相關研究單位深入開展儲能消防、儲能電站梯次利用、云儲能多項技術的研究,并著力開發研制新一代“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儲能電站技術。南京江北梯次儲能電站初步設計方案通過評審,正是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最好驗證。
許海清指出:“要攻堅克難,必須政府、電網公司、設備廠家及科研機構共同努力,才能推動整個儲能產業發展,全面實現電網側儲能的規模化、市場化應用,真正推動能源變革發展的有效實踐、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