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及其航天團隊書寫了一次重要的里程碑。SpaceX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在2019年3月3日以無人飛行模式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載人龍飛船希望最終搭載宇航員完成航天任務,此次對接也將對競爭對手波音構成壓力。后者也已經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簽訂了協議,成為其“商用載人”項目的參與者。這也拉開了太空商用載人的新篇章。
縱觀太空探索的發展歷史,許多科技公司都會和政府合作進行科技研發,太空探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最典型的當屬美國半導體制造商——TI。
TI研制的太空設備是世界上質量應該算作是數一數二的。TI在太空探索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美國發射火箭的那個時間段,自從杰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從那時起,TI在許多重要的空間應用領域、任務、探索和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到第一次登月再到第一次彗星著陸探索行星,每次任務都有TI的身影。今年,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重點介紹和過去60多年來的一些重大太空任務,包括TI設備在每次重大任務中的作用,獻以此文作為紀念。
“羅塞塔和菲萊的偉大旅程”數據:
第一艘環繞彗星飛行的宇宙飛船
第一艘在彗星上成功軟著陸的宇宙飛船
第一艘從彗星表面獲取圖像的宇宙飛船
在近13年的時間里旅行了近50億英里
2004年3月2日,“羅塞塔”號太空探測器和“菲萊”號登月艙開始了對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門科”長達10年的真相調查。羅塞塔號由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TI parts的支持下建造,于2007年經過火星,在2014年8月6日抵達彗星,成為首艘繞彗星飛行的航天器。三個月后(11月12日),“菲萊”首次成功地在彗星上軟著陸,并獲得了彗星表面的首批圖像。羅塞塔號的任務于2016年9月結束,在對彗星進行了兩年的操作后,對彗星進行了可控的撞擊。
1958年1月31日:探險家1號
美國研制并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探測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測量地球高空磁場;測量太陽輻射,太陽風和研究日地關系
環繞地球運行58000多次,平均每114分鐘繞一圈,即每天12.5圈。
作為對蘇聯在1957年10月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回應,在不到3個月內建成。
61年前,探險家在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定于1月28日發布的一項與急流相關的論文將其推遲了三天。1958年5月23日,“探索者1號”進行了最后一次發射,預計壽命為3年,但在軌道上停留了12年之久,于1970年3月31日重返地球大氣層。
即將到來的紀念日
4月24日:哈勃望遠鏡
6月10日:火星漫游者——勇氣號
7月10日:通訊衛星
7月16日:阿波羅11號
7月27日:水手2號
8月5日:朱諾木星探測器
9月5日:旅行者一號和二號
10月1日:NASA 61歲生日
11月5日:火星軌道飛行器任務
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