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是,如果癌癥發現的早并采取治療就不會引起病情擴散,預防很多時候比治療更重要。但或許正如商業著作《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那句經典語錄說的那樣:
“我們的認知系統對于不出現在我們眼前或不引起我們情感注意的事物可能沒有反應。”
即使知道預防的重要性,但做法卻又是另一番境況。那么在這一方面,被稱作時代“萬應錠”的人工智能能否起到一定的作用呢?跳過很多關于未知技術突破的假想,就目前已經可以實現的技術來看其實就有很多的用武之地,這對于相關從業者而言也意味著新的機會。
記錄全場景身體反應:穿戴智能硬件成疾病預防“警示鐘”?
權威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12萬,因癌癥死亡超過200萬,癌癥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因突變,然而很多調查表明,遺傳導致的癌癥其實所占的比例很少嗎,更多的是后天環境原因導致,除了癌癥以外,人類所面對的大大小小的疾病也有很多,大多數也都是后天環境造成的,而這也說明了在生活中有效預防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因素是導致許多病癥的重要原因,而這其實并不是無法預測。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按照24小時或生物鐘的時間表進行的,這些時鐘存在于我們的所有器官、組織甚至每個細胞中。而當我們原先習以為常的時鐘出現變故并且保持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身體出現問題了。
我們的精神、睡眠以及覺醒周期、皮膚等出現變化,時鐘出現錯誤,這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某種隱患。但這些變化有的是細微的,很難引起人們注意;有的是非常明顯,人們通常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選擇去醫院接受檢查,但那個時候很有可能已經為時已晚。而智能硬件的出現,其實有望彌補人們的這部分感官上的“無視”。
“曬步數”成為當前年輕人的習慣,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它可能已經跟蹤記錄了大量的用戶行為,而這其實也為我們做健康預防提供了依據。
如果有一個可以記錄自己大量身體反應可穿戴設備,人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自己身體狀況數據畫像,通過一定時間的觀察,來判斷身體是否有細微的變化。如果智能硬件提醒自己可能存在某種疾病的征兆,想必應該沒有一個人會無視這一提醒。
事實也的確如此,研究表明,我們的日常飲食、睡眠和活動模式會影響健康,并決定我們患各種疾病的長期風險。例如睡眠模式日益混亂、體力活動減少、體重變化以及心率等生命體征的不規則性,可能存在患心力衰竭的隱患。
除此之外,通過智能硬件對自己行為的記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一些有先天性的疾病基因的人,也可以一些規律和限制進食時間抵御壞基因的壞影響。
在這一方面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國外之前就出現過一些記錄型的APP,對每個人的運動、睡眠、飲食進行全方位檢測,提醒人們采取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來改善健康和預防或管理慢性病。從而收獲很多健康的好處。但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這款產品似乎并沒有推廣開來。
而在今年9月13日,蘋果的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首款通過FDA批準的Apple Watch Series 4,還搭載了監測摔倒并即時報警的功能,可以識別用戶摔倒并呼救,還具有心率異常提醒,督促用戶及時就醫,加強預防中風等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ECG心電圖顯示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的門檻,用戶自己就可以測量心電圖,并且得以記錄,從而可以形成一個隨身攜帶的健康大數據報告。
當然了,這款產品其實還存在許多不足,距離我們的“理想國”還有一定差距,但也讓我們看到智能硬件充當人體健康“警示鐘”的前景。而且隨著蘋果的率先“試水”,這勢必會引發許多人的跟風模仿,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壯大。
當然了,智能硬件并不能取代傳統醫療設施,而且機器并不總是正確的。但這些智能硬件也不需要做到完美,它們只需要比人類自己去注意表現的更好其實就是很大的收獲和進步。
基于用戶情緒下的產業契機:智能硬件或迎新一輪的發展紅利
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人們的不同情緒往往會產生與此相關的行為活動,這也是情緒營銷興起的緣由所在,而今年輿論情緒關注點似乎格外傾向于醫療健康領域。
上半年的一部《我不是藥神》,這部具備極高藝術價值的影片同樣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價值,直擊老百姓看病吃藥的民生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熱議。
隨后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的曝出,讓國人對醫藥行業信息透明問題的關注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前陣子,留給我們無數美好回憶的主持人李詠,正值中年卻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離去,也讓包括筆者在內很多喜歡他的人無法平靜。而這一系列事件的爆發也讓每個人對疾病預防的重視程度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對于智能硬件廠商來說其實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做些什么。
或許一些人會有這樣的懷疑:借助這些不算好的情緒或者有些沉重的熱點是否會給外界一種不好的印象?
在筆者看來,營銷等商業活動確實不能什么都跟,尤其是一些負面的消息,但就當下的硬件廠商來說,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顧慮。
網上有很多段子用來揶揄理工男的,比如女友感冒了,多喝點熱水,發燒了,多喝點熱水,心情不好了,多喝點熱水,熱水成了萬應錠,看似關心,其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對于一些列關于健康的話題出現同樣如此,輿論都在對不幸感到心痛,對疾病感到恐懼,實際上這跟理工男的熱水段子一樣,意義不大。只是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宣泄,對預防疾病沒有什么幫助。而智能硬件廠商不同,它所能提供的是治愈系的解決方案。
正如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樣,智能硬件其實可以在預測疾病、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智能硬件廠商這時候站出來,不僅有助于賣貨,更有助于引領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利人又利己。可能有人因此改變了自己,養成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這樣不僅不會對品牌照成損失,反而有助于提升品牌美譽度。
那么對于這些智能硬件廠商而言該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呢?在筆者看來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
一方面,針對C端要強化智能硬件的健康功能屬性。
商業的本質在于創造價值,但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有市場價值。有這樣一種說法,智能硬件這門生意大致可以分為普適價值和極客價值,所謂普適價值,適用于所有人,明確解決用戶痛點的一種價值表現;所謂極客價值,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即可用戶的產品。后者與前者相比明顯蛋糕要小得多,前者更像是價值實現,而后者更像強調某種心理上的滿足。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很多智能穿戴硬件的賣點有些過于雜,而且集中于助眠、社交、鬧鐘、計步等體驗的角度。例如小米,小米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布局可以稱得上是“大而全”,從“頭”到“腳”基本都有涉及專利,雖然也有不少類似于睡眠質量檢測等洞察身體情況的功能,但如今看來絕大多數功能并不具備普適價值,沒有擊到用戶的痛點,依舊停留在極客們的“爽點”上。
另一方面,加強與B端體檢機構的合作。
毫無疑問,智能硬件有自己獨有的價值,但就目前來看它永遠無法替代專業的體檢,而以健康智能硬件為主的廠商與各大體檢機構的關系也并不是競爭關系,更多的像是種互補的關系,因為智能硬件的存在,這讓更多人能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在出現不適時愿意相信智能硬件選擇的指令去接受體檢,這讓原來很多對體檢無視的人愿意去體檢,降低了健康風險。
對于智能硬件廠商來說,人們對醫療機構往往信任程度會更高一些,借助專業的醫療機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健康智能硬件的功能,增加信任度,便與產品的推廣。
對于體檢機構來說,通過智能硬件,便于實現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跟蹤調查、互動咨詢、及時就醫等一整套流程的打通,描繪用戶健康大數據的完整畫像,最終實現了病前預防、病后管理、長期觀察的綜合性健康管理服務。
預防大于治療,許多重大疾病的年輕化足以引起我們所有人對疾病預防的重視,而智能硬件在洞察人們身體變化、規避隱患方面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對于智能硬件廠商來說,迎合當前公眾情緒,找準合適的姿態,推出適時的治愈性產品才是眼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