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指紋識別已經被大規模應用于智能手機,它在高端機市場和低端機市場將分別收獲100%和65%以上的采用率。可以說,不久的將來,指紋識別會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據預測,從2016年至2020年,指紋識別產品的出貨量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1%以上。那么,為什么獨獨會是會是指紋識別在眾多的生物識別技術中脫穎而出?隨著智能手機向下一代發展,指紋識別技術又將發生哪些改變?讓我們聽聽Synaptics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盧兵先生的分析。
Synaptics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盧兵
指紋識別的應用條件更成熟
相比于指紋識別,紅毛識別的安全性其實更高。但是在智能手機市場,指紋識別的應用卻是虹膜識別所無法比擬的。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虹膜識別必須配備特殊的攝像頭,而手機上攝像頭已經足夠多。如果把前置攝像頭改成可以解析虹膜的攝像頭,必然要犧牲拍照性能;或者使用更強大的前置攝像頭,這樣又會帶來非常大的成本提升。第二、虹膜識別最重要的硬傷就是其用戶體驗不好,使用時要求眼睛與攝像頭保持特定的距離和角度,而且辨識時間要比指紋識別長。綜合以上兩點,雖然虹膜識別的精度非常高,但是在智能手機中,指紋識別更為人們所接受。
高屏占比對指紋識別的新需求
“隨著用戶對視頻內容的體驗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屏占比變得尤為重要。可以說,今年是高屏占比的元年,幾乎所有的中國手機廠商都在討論20:9、18:9、19:9。” 盧兵分析道:“高屏占比條件下,前置占據位置的攝像頭、喇叭、指紋識別等都要移除,這就導致了整個智能手機的技術都要發生變化。”
根據指紋識別所采用的的技術,指紋識別區域會被轉移至手機背面、玻璃面板下方或是觸摸屏中間。如果是傳統的按鍵式指紋識別,隨著全屏時代的到來,它將被移到手機的后面。這對于低端機種來說是不錯的選擇。第二種是under-glass方式,高屏占比使得屏幕邊框很窄,為了產品的一體性考慮,很多旗艦機后面板都采用了玻璃材質,考慮到成本、良率和防水問題,故而將指紋識別放置在玻璃面板下方實現。除了以上兩種方式,盧兵還介紹了未來3到5年最受期待的指紋識別方式——in-display,即將指紋識別部分放在觸摸屏的中間。在這種實現方式上,Synaptics的模塊化設計非常具有優勢。目前其第一代產品已經可以實現特定區域的in-display指紋識別,下一代產品將會實現任何區域的指紋識別。
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的推廣困難在哪?
針對in-display的實現方式,Synaptics在超聲波、光學兩個方向上都有所探索,就目前進展而言,光學的方式最先實現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其量產的路上依然困難重重。對此,盧兵分析如下:“這是一個光電結合的方案,而光電是用半導體制程做的,良率問題很難攻克。我們已經研發了三年多,目前還在不斷地成熟和完善中。”
除此之外,盧兵還分析了手機廠商所面臨的挑戰。據他分析,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手機主要是5寸、5.5寸、5.7寸,這些規格已經在市場上存在了五到六年的時間,手機內部的堆疊優化都已經固定好。而現在屏占比的改變,意味著手機內部設計的尺寸發生了變化,而且屏占比變大的同時,用戶希望電池容量也變大,這些都將為堆疊的重新優化提出挑戰。其次,UI的設計不只涉及到手機廠商,還需要Google等對UI是否有好的支持,以及廠商自己的UI有沒有準備好,這是一個整體的設計。第三,指紋識別在顯示區,因此所有的應用設計都要有兼容性,要求指紋設計跟其他的設計之間沒有干擾。只有這些難題都解決了,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才能得以真正的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