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高鐵、核電之后,北斗導航成為我國第三張國家名片,以高端制造稱雄亞洲。“北斗”怎么讓國人揚眉吐氣?
7月3日,省科技館“山西科學講壇”與山西晚報微信公眾號“幫你尋TA”欄目聯合舉辦“推進北斗應用服務百姓生活”的公益講座,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常務副會長苗前軍教授在講座中,從“北斗”的發展、運行、應用、特點等角度為聽眾進行了詳細解讀。“北斗”,不光英勇威武,軍事上是國之利器,而且聰明貼心,在各個行業都能大展手腳,在太原市就有1000臺居家養老終端機在用它定位。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讓聽眾們振奮不已。
“北斗”在太原最先用在居家養老定位上
“北斗”的神勇,它不光在軍事上、在災區救援時能發揮重要作用,與人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講座中,苗前軍教授稱,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上至航空航天,下至工業、漁業、農業和日常生活,一方面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一方面為提高百姓生活質量服務,手機、互聯網、取款機、股票市場、國家電網等也都依賴于衛星。
苗教授舉例說,比如像金融系統,時間哪怕差一個毫秒,整個結算系統就會出現千萬美元級的利息差別。應用“北斗”的授時功能,就能避免“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太原,最先啟用的是居家養老智慧應用。今年三四月份,太原一家老年養護服務有限公司向太原市老年人捐贈了1000臺“關護通”居家智慧養老終端機。“關護通”居家智慧養老平臺就是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老人戴這樣一個“北斗”終端,不光是定位,還有后續的線下服務,比如老人迷路了,后臺就能把地址轉給子女,很快就能找到老人。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舒服,按SOS鍵,服務人員就能根據定位很快趕到,對其進行急救。
“北斗”啟動“百城百聯百用”計劃
而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年度重點工作就是“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推進北斗產業化應用。該計劃以中國位聯理事單位為核心實施單位,選定一百個城市,以北斗及其他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為核心,采用多種導航定位技術,進行位置網建設和整合,形成互聯互通,并在選定的“百城”開展一百個位置服務應用示范項目,涉及交通運輸、市政管網、智慧城市建設、海洋應用等眾多領域,全方位、多部門、寬領域地推進室內外導航定位應用,滿足和培育經濟社會發展和大眾對位置服務的需求。“百城百聯百用”服務民生精選項目有:北斗居家養老智慧應用、北斗學生卡、北斗智慧物聯網、北斗駕考駕培系統、北斗燃氣管網應用、北斗井蓋監管系統、北斗智慧公交系統、北斗智慧城市平臺、北斗應急服務系統、北斗授時產品應用。
在“百城百聯百用”計劃中,北斗車衛士目前也進駐了太原市場,這個簡易型北斗定位監控終端,適用于汽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等車輛。
精華片段“北斗”是什么?
“‘北斗’是什么--中國人自己的GPS……”從北斗衛星發射的壯觀場面的照片開始,苗前軍教授引領聽眾,開始了“振奮”“自豪”的“北斗”之旅。
“北斗”,是我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并肩,在2007年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但說起衛星導航,大多數人只知道GPS。其實,在2012年12月,北斗導航就開始正式對外提供免費的衛星導航服務,對亞太大部分地區完成了覆蓋。
“北斗”在2000年起步時,最初只是為了軍用目的(在四大導航系統里,只有“伽利略”是惟一一個專門為民用而設計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是“北斗”產業應用起步年,面向社會各個領域,如農業、漁業、電力、氣象監測、水文監測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北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萬物都要定位,一切皆需導航,北斗智慧產業的應用涉及方方面面。
在生活中,“北斗”應用項目有學生卡。這樣的卡,不僅能將位置信息和家人聯動,防止小孩走丟,還能起到安全柵欄的作用。比如,小孩出去玩時,家長最怕孩子到危險的地方,如池塘、高速公路等,有個這樣的卡,孩子一到危險的地方,就會報警給家長或管理人員。
井蓋監控,井蓋丟了,人就容易掉進去出危險,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很麻煩,不可能有人時時刻刻看著。現在井蓋上裝一個“北斗”的監控設備,只要井蓋出現偏離移位,就會馬上報警。2014年開始,“北斗”還應用到了城鎮燃氣行業,當管線泄漏時,能幫助工作人員快速找到泄漏點。
除此,還有電動車防盜定位、供水、供熱,乘坐的公交等等,與智慧城市的結合,越來越寬泛。
“北斗”PK“GPS”
GPS由美國國防部從1973年開始研制,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得到實戰應用,到1994年,全球覆蓋率高達98%。
由美國管理控制的GPS,盡管在和平時期免費提供信號,但一到戰時,其他國家就會受制于人。美國加大民用碼誤差,甚至使GPS局部不可用,后果將不堪設想。這已有前車之鑒,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置歐洲盟友的利益于不顧,一度關閉對歐的GPS服務。除了國防安全,其次還會影響通信安全。
為了能自主地掌握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應用和國民經濟上的主導權,世界各主要大國先后上馬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我國的“北斗”起步雖晚,但目前的功能和“GPS”一樣,都能為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除此,“北斗”還增加了一個短報文通信功能,一次能傳送120個漢字的信息。
“這個短報文通信功能非常了不起!這是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都不具備的,它們只知道自己在哪兒,卻不能把自己在哪兒告訴別人。”苗前軍自豪地說,“北斗”就能把自己的位置告訴別人,美國一位教授對此就非常感慨:“能知道自己在哪兒,還能把自己在哪兒分享給別人,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美國的GPS要想告訴別人它在哪兒,必須通過其他通訊手段,如果把GPS比作收音機,那么“北斗”就相當于衛星電話,可以實現雙向交流。“5·12”汶川地震中,“北斗”這種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就派上了大用場。震后,災區通信癱瘓,中央無法掌握災情。救援部隊緊急裝備了1000多臺“北斗一號”終端機,汶川地震的第一條災情報告就是“北斗”系統發回的。
“北斗”名字的由來
中國的“北斗”,是一個星座名,國際上曾用Compass,現用BeiDou。這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名字,小的時候,我們都聽老人講過,天上有北斗星,迷路的時候它能幫著指明方向。所以,這個命名,既有中國文化內涵,又有導航定位的指向。剛開始跟國際交流時,用的是Compass,結果帶來一些誤讀,因為“北斗”系統縮寫就成了CNSS,外國人就稱這是中國導航系統,Compass有指南針的意思,又把這個系統叫指南針。當時,中國正推行拼音名稱的國際化,所以“北斗”就用成漢語拼音的BeiDou,成了中國“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名稱。四大系統的定名,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理念、風格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