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簡稱,是對基于離散-堆積成形原理的先進制造技術的總稱,相較于傳統的“減法”和“等比”制造,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加法”生產。3D打印技術可以將多工序簡化為一個工序,甚至將一個車間簡化為一個設備,并使大規模批量復制化制造向大規模批量定制化制造轉變,從而使其成為以創新求變為企業核心競爭戰略爭訂單、搶市場的利器,成為降低產品開發市場風險的有效手段。如今,3D打印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汽車、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也成為各路投資人追逐的熱點。
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
比翼起飛
產業專利數量的增幅大致可以呈現產業技術創新的活躍度。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3D打印行業的新增專利數量為3350項,而就整個行業而言,最近5年新專利總量約等于過去從第一個3D打印專利誕生以來的總和。在中國,2015年新公開的專利數量達到1880項,是2014年317項的5.93倍,超過了2015年之前所有年份的總和,也超過了同年全球專利總量的50%。
沃勒斯2016財年數據顯示,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財務年度內,3D打印產業直接產值已達到51.65億美元,相較于2014年41.03億美元的產值,增長率達到了25.9%。另有機構預測,2018年3D打印的總規模預計在128億美元,2020年將超過200億美元。
技術創新和產業成長足以證明3D打印正處于快速成長期,有著確定的增長和真實的投資價值。
并購趨勢揭示
產業應用價值
在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業的內部整合不可避免,在成熟資本市場更是如此。國際上,兩家龍頭企業3DSystem和Stratasys在2011~2014年間均進行了不下20起并購。并購標的多是對既有技術路線的補充、產業鏈的完善以及新的應用領域的拓展。
以Stratasys為例,2011年通過3900萬美元并購了SolidsCApe,從而獲得其獨有的DoD石蠟噴射打印技術及一系列材料研發能力,大大提高了公司在消費電子行業高精度的零件原型打印競爭能力;2012年以公司45%的股權換股收購了(相當于定增原股數量81.81%新股)Object,從而獲得了其獨有的Polyjet技術以及數百種3D打印材料研發、生產能力,并直接動搖了產業老大3DSystem的市場地位。
與此前行業內的整合不同,今年9月6日,通用電氣宣布分別以6.85億美元和7.62億美元的對價對3D打印企業瑞典Arcam和德國SLM Solutions實施并購,這一行為揭示了傳統工業巨頭對3D打印作為成熟制造技術的認可。
這些工業巨頭的介入在為3D打印技術背書的同時,無疑將進一步加快和推動其在傳統制造領域的應用。
泡沫:從成熟市場
漫延到新興市場
從3D打印全球的上市公司數量及市值規模來看,在全球9家以3D打印為主業的公司中,美國擁有5家,并且市值及營收規模最大的兩家公司3DSystem和Stratasys都位于美國。從上市時間來看,2012年~2014年的新一輪3D打印產業發展熱潮催生了更多的上市企業。
與新公司上市的活躍度相對應,產業內龍頭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從2009~2014年初經歷了一個快速提升的過程,3DSystem的市值大概增長了近20倍。在經歷了瘋狂的市值躥升后,成熟市場自2014年整個3D打印行業進入了價值回歸期。以并購迅速擴大收入規模的3DSystem和Stratasys,兩家公司因為在“泡沫期”高價收購了大量的同業企業,而被收購企業在2015年又未能提交亮麗報表,從而帶來了大額度的商譽減值計提,導致資產縮水,市值迅速下滑到2011年的水平,縮水約70%。
與國際市場相比較,期間國內也曾有多家上市公司,如光韻達(26.45+0.61%,買入)、金運激光(32.52-1.90%,買入)等宣布涉足3D打印,并成為市場一時之星。不過這些公司3D打印的收入占比較小,純粹以3D打印為主業的公司在國內還僅見于新三板,尤以先臨三維為代表。先臨三維以三維數字化、3D打印裝備及服務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為主業,以2015年1.9億元銷售收入,1300萬元凈利潤,支撐其當下16.7億元的市值。從市場募資并實施并購,先臨三維也同樣學習了美國龍頭企業的做法。
先臨三維的示范效應,推升了國內整個3D打印產業的估值,特別是一級市場的估值。以今年掛牌的聯泰科技為例,其2015年的銷售收入約為1億元,對應的利潤為242萬元,在掛牌前最后一輪的估值則達到了3.8億元。
一些未掛牌而試圖找到資金的公司,其估值也令人望而生畏。盡管這些公司都有業績記錄,但因其在技術上與國際公司相比較并無優勢,其客戶和應用也往往處于導入期,未來的成長和客戶資產規模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高估值就一定意味著高風險。
產業投資:錨定真實成長
那么對于當下國內的3D打印產業,創投應堅持怎樣的投資原則呢?我們認為就是錨定真實成長,聚焦前瞻應用。
在3D打印產業鏈的全球地理分布上,美國是產業的發源地,產業鏈最為完整,產業規模最大,其次為歐洲、日本。不過,從2016年一季度數據看,美國3D打印產業規模占全球的37.8%,而中國則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第二大應用國,占比為9.5%。
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財務期內,3D打印在行業應用方面,工商業機械為第一大應用領域,其次即為航空航天領域,該領域的直接功能件需求在逐步上升,在對價格不太敏感的前提下,隨著各種應用情況的漸趨成熟和成功匹配,航空航天已超過汽車、消費電子等大行業。
另外,3D打印產業之所以率先在美國和歐洲發力,不僅僅那里是3D打印技術的誕生地,更重要的是其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對于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車制造等方面有龐大產業規模的中國市場來說,完全可以相信3D打印產業必將迎來規模化發展的機遇。
那些將新技術深植于行業應用,從而為用戶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的從業企業,那些超越一般消費,深植于產業制造方案提升的從業企業,那些不依賴于政府補貼,有強大造血能力的企業,都將進入投資人的視野,而投資人也大可不必匆忙出手,以免在泡沫褪去后成為“裸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