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昨天宣布啟動登陸設立十二寸晶圓廠計畫,月產二萬片,僅占臺積電目前規模百分之二點五,看似影響有限,但也宣告全球半導體屈服“中國制造”的壓力,產業聚落向中國大陸靠攏。
臺積電表示,目前臺積電的十二寸廠全數都在臺灣設廠,分坐落于竹科、中科及南科,合計月產能高達七十萬到八十萬片,全球晶圓廠無人可及,這是臺積電在臺灣所建構經濟規模優勢。
臺積電在南京十二寸晶圓廠,初期月產能僅占臺積電總產能的百分之二點五,對臺積電而言,似乎只是為迎合有些晶片將來必須面臨對岸政府要求須在當地制造的壓力。
半導體版塊挪移
根據統計,已公布在大陸興建十二寸晶圓廠的業者,總月產能逾四十八萬片。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南京廠投產后,大陸十二寸晶圓總月產能將逾五十萬片,約當半個三星,也是臺積電一半以上的產能。
力晶執行長黃崇仁稍早親赴合肥主持十二寸晶圓廠動土典禮時,就明確指出,全球半導體業發展過去以美國和日本為主,后來逐漸向亞洲臺灣及南韓移動;如今中國大陸將“中國制造”也明定在半導體產業發展政策,雖然目前各地還在發展階段,但這股新興的“中國制造”力量,將造成全球半導體業板塊向大陸挪移。
從力晶的合肥晶圓廠動土,吸引來自美日臺等四百多位半導體設計、設備和材料負責人親自參與,足以看出大陸挾雄厚的資金和龐大的市場,展現強大的吸力。
甚至連一向自負的英特爾也不得不向中國低頭,宣布斥資五十五億美元,決定在大陸興建十二寸廠,生產手機和物聯網用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Flash)。
在英特爾之前,南韓三星和SK海力士都已搶先在西安、無錫設立12寸廠,生產NANDFlash及DRAM。
聯發科一大利多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大陸政策將逐漸朝向限制采用中國制造的晶片,但并沒明文僅限陸企,臺積電啟動大陸設廠,對目前在臺積電投片的IC設計業,包括臺積電最看重的聯發科等,無疑是一大利多,尤其臺積電直接將最先進十六奈米拉到大陸生產,等于為聯發科提供強力的后盾,拓展市占率。
半導體設備業者也預期,隨著臺積電登陸,相關生產系統和供應鏈,如設備、材料和后段封裝和測試,也會跟進。
據了解,包括美商應材、科磊,及國內半導體設備業都如華立、崇越、辛耘等,也都密集評估跟進臺積電赴陸,就近設立據點;臺積電的一小步,很可能是臺灣半導體聚落西進的一大步。預期未來半導體新建投資,將會優先考慮中國大陸,如果臺灣當局持續讓半導體產業去面對強烈的環保抗爭,將會有更大波的投資熱,向中國大陸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