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性差 消費者接受度低
手表能告訴你每天走了多少路,水杯會提醒你到了喝水的時間,手機則可以遠程遙控家里的電器……如今,聽上去十分誘人的智能硬件,已然發展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鏈,并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昨天閉幕的2015杭州文博會上,整個大會展廳被布置成了一個智慧之“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前來圍觀體驗。
目前,智能硬件已經從可穿戴設備延伸到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醫療健康等諸多領域,但是,問題來了,智能硬件并沒有想象中的“智能”。系統硬件制約、智能產品間孤立不聯動,使得用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驗,這也是目前國內智能硬件行業發展的一大痛點所在。
智能硬件成創業者“新寵”
有數據顯示,2015年智能硬件市場規模超300億元,龐大的市場蛋糕引來眾多創業者“涌入”該領域。根據京東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國內智能硬件行業報告公布的數據,國內智能硬件銷售額同比增長264%,用戶量則同比增長了215%。
“在杭州,以智能硬件為創業起點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一些傳統企業也逐漸轉型智能硬件,想要在該領域分得一杯羹。”專注智能平衡車的杭州鑼卜科技有限公司CEO陶新武表示,根據他的預估,目前杭州的大小智能硬件創業企業數量高達500多家(包括從傳統電器轉型的商家),這個數據比去年高出一大截。
從去年涉足智能硬件的匠物科技負責人黃勇告訴記者,早在去年開始,“涌入”該領域的從業者人數就已經開始上升。
其實,除了創業者個人,電商巨頭們也通過創客平臺、眾籌等方式,招攬創業者和多樣化的智能硬件產品,今年1月,網易創業Club成立,同時建立智能硬件頻道,聚焦可穿戴、智能家居、機器人、虛擬現實、智能出行等新興智能領域,并推出面向創客、極客和普通玩家的兩個垂直品牌欄目,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而在上周剛剛結束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與富士康合作,推出的“淘富成真”創客平臺,其中很多項目就是聚焦當下大熱的智能硬件產品。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團隊才具有智能硬件創業條件呢?
“首先要了解用戶為什么需要它,不要為了智能而智能。”明勢資本的創始人黃明明說,就比如小牛電動車,鋰電池最重10公斤,最輕的是8公斤,這比起普通電瓶30公斤的重量來說,實在是輕了許多,它就是解決了電動車電瓶較重的這一大痛點。
“智能硬件”有點不“智能”
從可穿戴設備到醫療健康,再到家居娛樂,其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一大批互聯網大佬早就攜巨資涌入,將整個智能硬件行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然而,目前市場上仍然存在打著智能硬件的旗號拼命用各種賣點、概念刷存在感的商家。而部分智能硬件產品本身,也沒有像商家宣傳的那么“智能”。
“如果你想要控制整個家中的智能設備,那么你要為每一個設備安裝一個軟件。”近日,在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小米智能家居負責人高自光說,智能硬件產品之間不聯動,導致用戶體驗差,是目前國內的智能硬件的困局之一。
高自光還表示,很多的企業只是為了制造概念,他們從普通的家電產品切入,在產品中植入一個芯片,使家電能用手機App方式控制,但這僅僅是讓產品擁有手機遠程遙控的功能而已,并沒有真正實現人們期望中的“智能化”。
有業內人士指出,2015年上半年,中低端產品仍然是國內市場的主流,確立標準、降低用戶門檻、打造更貼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的產品成為了接下來的重中之重。
實現各硬件之間的互聯是關鍵
智能硬件在發展的道路上雖然還只是學步階段,但是,這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未來,如何打通智能硬件之間的連通性才是關鍵。
“現在小米投資合作的企業有50多家,他們是互聯互通的,統一的控制,就可以實現智能硬件之間的互通,比如說門窗傳感器感應到了門和窗戶打開了,空調就可以關了。”小米智能家居負責人高自光表示,因為他們是統一的協議,即使是做手機搖控器的時候,也能更簡單一些。
此外,昂貴的價格也是智能硬件難以普及的一大因素。看好該領域發展的圖靈機器人董事長俞志晨指出,任何事情都有發展的過程,智能硬件產品目前確實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但這確實需要時間去實現,不能太著急。
出門問問董事長李志飛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沒有那么樂觀。比如說導航、機器人能夠走路,在酒店里面導航,聽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所有導航用的傳感器可能就是幾千美金。”認為太過“奢華”的智能產品較難落地,也不容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