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鏡引發的智能硬件熱潮方興未艾。來自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預測,2015年國內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包括艾瑞咨詢在內的分析機構更樂觀地表示,隨著智能硬件技術和傳統家居行業相結合,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有望在短期內突破千億元大關。
智能硬件被寄予引領消費升級的巨大期望,從可穿戴設備到智能家電,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相結合,智能硬件成為傳統家電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從行業應用的垂直層面看,智能硬件將為各行業提供約3萬億元的發展紅利。
智能硬件也被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方向。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此前表示,為了更好地構建“互聯網+”的發展和創業創新環境,工信部將出臺“智能硬件行動計劃”等相關促進措施。
然而夢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從目前來看,智能硬件炒熱的只是概念。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秘書長張暉坦言:“智能硬件主要集中在健康和家居,雖然產品數量非常多,但是同質化比較嚴重,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比較少,產品功能比較單一,數據共享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那么,智能硬件廠商應如何突圍,又如何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找合力?
小眾產品有“藍海”
進行差異化競爭,最直接的思路就是通過小眾產品尋找到新的藍海。同時,還要捕捉到細分用戶的精準訴求。
“白菜價手機、白菜價手環、白菜價電視,簡稱智能產品老三樣。”電子商務平臺科通芯城CEO康敬偉說得頗為詼諧,“雖然從單一產品來說,有些做得不錯,但都沒有真正玩出新花樣,時下很多企業都在追逐智能硬件市場的風口,想做最先‘飛起來的豬’,但并沒有想得更遠”。
進行差異化競爭,最直接的思路就是通過小眾產品尋找到新的藍海,比如用戶意料之外的智能自行車。
今年7月,由久邦數碼創始人張近東聯合創立的700Bike便一口氣發布了旗下4款城市自行車,售價2499元起,接下來樂視體育則在8月份推出了其勁趣品牌旗下超級自行車“鵟”,曲奇、BeginOne、Livall等初創團隊也在此前推出了多款主打智能牌的自行車產品。
從功能上來看,智能功能幾乎武裝到了智能自行車的“每一顆牙齒”。張近東表示,其自行車全系列搭載顯示屏,可以顯示時速和里程等基本行車信息,同時內置的芯片還可以保持實時定位,隨時同步數據到云端與手機APP相連,從而實現防盜預警。樂視體育智能硬件副總裁李大龍也告訴本報記者,樂視超級自行車引入了汽車常備的車載觸控屏幕及中控臺,包含指紋識別、攝像機掛載及控制、自行車對講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電子按鍵控制車鈴、車頭大燈、車尾燈、轉向燈。同時,樂視超級自行車搭載智能車鎖,用戶可以通過位于中控臺的P擋鎖定自行車,解鎖則需要通過指紋識別和APP。從市場反饋來看,作為淘寶眾籌的首款“盲訂”產品(消費者在不知道產品的具體樣子、價格和發布時間等情況下預定),700bike智能自行車籌得67萬元,樂視體育的首批100輛智能自行車則在一秒內售罄,有49萬用戶參與了預約。
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方法之二則是找到細分用戶的精準訴求。葫蘆科技CEO楊勇表示,拿智能手機來說,單純比拼硬件配制很難“殺”出一條生路。“葫蘆手機選擇了將智能硬件與情感要素結合,專門針對情侶市場推出了葫蘆情侶手機。軟硬件的全面定制化是核心亮點,例如在硬件上提供單獨的按鍵,可實現情侶間的一鍵傳送訊息等。此外葫蘆手機深度定制的軟件還可以對情感進行數據量化,包括提供情侶互動,隨時了解對方的狀態、動態以及所在位置等信息。”
“合力”尋找破局之道
除了硬件之外,產業鏈上下游也在“抱團”取暖,很多傳統企業都在積極入局智能硬件。專家建議,還應加快基礎技術能力的研發。
邁向差異化競爭,僅依靠幾款產品的突破還不夠。康敬偉表示,“不能單做硬件,還要布局和構建平臺”。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產業鏈上下游“抱團”才能取得合力。
從目前來看,傳統制造企業心情比較迫切。海爾不久前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路由與芯片、移動智能終端與家電互動、云平臺對接與數據共享、品牌建設等方面達成合作。上周又宣布與移動互聯網產品與服務提供商聯絡互動成立合資公司。聯絡互動公司董事長何志濤表示:“智能硬件行業需要軟件、硬件、服務、運營等多方面能力的完美協調,這并不是一家公司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的,合資公司成立后,我們首期將投入3億元聚焦在智能硬件的開發上。”
此外,老牌代工廠商富士康也在通過資本介入等方式入局智能硬件,一方面,富士康向運動員可穿戴健身設備公司Lemonade Lab投資了580萬美元,另一方面,還與阿里巴巴在杭州合作了“淘富成真”項目,有接近該項目的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淘寶眾籌目前已向富士康推薦了超過200個智能硬件項目,其中已有數家獲得富士康的投資和專利等支持。
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集成電路與軟件研究部主任李婷看來,“合力”的形成也包括公共服務的提升,這才能真正從底層強化內功。“目前由于可穿戴設備等新型終端對核心軟硬件技術產生了新的需求,需要加快基礎技術能力的研發。同時,通過整合企業、科研院所技術力量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研究,支撐技術應用創新。通過培引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和創新團隊,引領帶動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