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傳:國防科技大學納星創新團隊中的青年學員群體,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也有少數本科生,共30多人,平均年齡26歲。他們是我國“天拓”系列微納衛星設計研制的骨干力量,被譽為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
浩瀚太空,繁星點點。
國防科技大學納星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實驗室內燈火通明,一群年輕的學員正在電腦前比對分析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天拓二號”從遙遠太空發回的圖像。
仰望星空,學員們自豪不已:由他們參與研制的這顆衛星,每天都會從學校上空劃過。盡管用肉眼看不到,但大家依然習慣性地抬頭看天,他們說:星星知我心。
天上劃過年輕的中國星。23歲的女學員楊俊杰看上去像個高中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還帶著幾分稚氣的小姑娘,竟是國防科大微納衛星研究團隊的骨干成員。楊俊杰是該校首屆“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學員。去年本科畢業前夕,她在導師的指導下,依托“天拓一號”實測數據對衛星船舶自動識別系統進行應用研究,提出衛星組網新方法,提高了衛星對船舶自動識別的精度。她撰寫的畢業論文,在國際會議上交流。
“年輕的星,報國的心。別看他們才20出頭,可都是微納衛星的設計研制者!”國防科大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領導介紹,為培養航天領域的后繼人才,該院組建了全國首個納星研究生創新基地,吸收在校學員參與衛星科研。目前,進入納星團隊的學員有30多人,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也有像楊俊杰那樣的優秀本科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薄扒嗄晔巧鐣献罡换盍Α⒆罹邉撛煨缘娜后w,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博生研究生張熠說,每次學習領會習主席的這些教誨,心情都很激動,這些話說到了同學們的心坎上,增強了大家知識報國、知識強軍的責任感。
張熠是該校本碩博連讀學員,今年3月正式進入微納衛星創新團隊學習深造,按照分工,他負責微納衛星中的星上計算機研究。星上計算機操作系統移植,是微納衛星研究的一道難題,張熠經過艱苦努力,最終解決了重大技術難題。
納星團隊的導師說,學員們思維活躍、想法大膽,在研究中常有一些奇思妙想。當一個個創新的設想最終得以實現,每個人都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科學研究既需要創新的火花,也需要辛勤的耕耘!”全程參與“天拓一號”研制的博士研究生劉鵬飛回憶,那段時間,導師帶著他們馬不停蹄地跑試驗基地、測控中心、發射場,連續在外奔波10個多月,直到衛星成功發射并投入應用。
與時間賽跑,“白加黑”“5+2”成了常態。在教員的帶領下,學員們苦戰1年零9個月,完成了“天拓一號”研制工作,創造了我國衛星研制用時最短紀錄。
幾年來,納星團隊成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沃土,一大批優秀人才在這里快速成長。從學員成長為教員,微納衛星工程中心副研究員姚雯是團隊發展壯大的受益者。她最大的感受是:團隊濃厚的創新氛圍筑就了廣闊的成才平臺。
創新無止境。作為我國航天領域一支備受關注的新生力量,學員們又向新的目標發起了沖鋒:手機衛星、飛衛星、“天拓”系列衛星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