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網絡在全業務運營背景下的地位
來源:通信世界周刊
作者: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網絡部總經理 趙洪
摘要: 網絡融合一直是電信行業多年來的愿望,從ISDN到B-ISDN的產生,都被賦予了這樣的使命,包括后來出現的軟交換,也曾被寄予這樣的期望。電信運營商希望改變一類業務一個網絡的狀況,減低網絡建設和維護成本;用戶也希望通過一個號碼一個網絡獲得各種各樣的業務,方便使用。IMS的產生為固定和移動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全業務運營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手段。
Abstract:
Key words :
網絡融合一直是電信行業多年來的愿望,從ISDN到B-ISDN的產生,都被賦予了這樣的使命,包括后來出現的軟交換,也曾被寄予這樣的期望。電信運營商希望改變一類業務一個網絡的狀況,減低網絡建設和維護成本;用戶也希望通過一個號碼一個網絡獲得各種各樣的業務,方便使用。IMS的產生為固定和移動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全業務運營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手段。
首先是在移動網絡應用,這類應用是移動運營商為了豐富移動網絡的業務而開展的,主要是在移動網絡的基礎上用IMS提供PoC、即時消息、視頻共享等多媒體增值業務。應用重點集中在給企業客戶提供IPCENTREX和公眾客戶的VoIP第二線業務。
其次是固定運營商出于網絡演進和業務的需要,通過IMS為企業用戶提供融合的企業的應用(IPCENTREX業務),以及向固定寬帶用戶(例如ADSL用戶)提供VoIP應用。
第三種典型的應用是融合應用,主要體現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實現語音業務的連續性。在這種方式下,用戶擁有一個WLAN/WCDMA的雙模終端,在WLAN的覆蓋區內,一般優先使用WLAN接入,因為這種方式用戶使用業務的資費更低,數據業務的帶寬更充足。當離開WLAN的覆蓋區后,終端自動切換到WCDMA網絡,從而實現語音在WLAN和WCDMA之間的連續性。目前,這種方案的商用較少,但是許多運營商都在進行測試。
IMS在軟交換中的地位
IMS網絡與軟交換網絡的關系,需要分固定軟交換和移動軟交換網絡(例如3GPPR4 電路域核心網,3GPP2的LMSD)來分別加以分析。對固定網絡中的軟交換,是一個互通和演進的關系。對移動網絡中的軟交換,不是一個簡單的演進關系,而是一個業務互補,網絡互通,融合替代的關系。
固定軟交換已經具備了基于SIP的智能終端接入能力和SIP的會話控制能力,通過首先將用戶數據從軟交換中提取出來,建設獨立的用戶數據庫并通過標準的信令進行訪問,再將軟交換的業務邏輯從交換中提取出來,通過支持基于SIP的ISC接口,實現業務與控制的分離。這時的軟交換網絡已經具備了IMS的核心技術特征。在網絡的演進過程中,會自然地形成S-CSCF、P-CSCF、I-CSCF的分布。
相比之下,移動網絡的情況要復雜一些。以3GPP的R4的電路域(CS域)網絡為例,首先CS域不支持端到端的SIP,終端不是通過IP而是通過基于ATM的Iu口接入網絡的。其次,CS域不支持SIP信令,局間采用BICC進行互通。這使得移動軟交換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進的關系,而是一個業務互補、網絡互通、融合替代的關系。
CS域是一個以提供話音業務為主要目標的網絡,其引入軟交換技術只實現了核心網的承載IP 化,但沒有解決多媒體業務的提供問題。IMS域具備了多媒體業務的提供能力,而3G網絡的建設和運營一定是需要豐富的多媒體業務來充分發揮無線帶寬的優勢的。因此,IMS在3G網絡中的引入,應該是以與CS互補的多媒體類業務來引入,例如POC,即時消息/呈現/視頻會議等。
IMS在NGN中的地位
目前NGN與IMS的關系是一個熱點問題,一些炒作的觀點把IMS等同于NGN,或者認為IMS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NGN的發展還有很多不確認性。在國際上ITU 和ETSI分別成立了NGN研究組織,開展了包括業務、網絡結構、QoS、信令、安全、承載、測試、網管等多方面的研究。兩個NGN組織研究方向雖然各有側重,仍有大量領域相互重疊。從目前進展來看,TISPAN的進展比較快。
NGN標準的業務列表還在討論中,但是NGN 需要包括基于SIP的業務(會話服務、呈現和及時消息)、非SIP的業務(例如視頻流媒體和廣播業務)、PSTN/ISDN的替代業務(即PSTN/ISDN 仿真),它包括下列子系統:
◎ PSTN/ISDN仿真子系統;
◎ IP多媒體子系統(IMS);
◎ 流媒體子系統;
◎ 接入網附著子系統;
◎ 資源和接納控制子系統;
IMS是NGN在會話和呼叫控制層的一個重要組件,提供基于IP的多媒體會話業務,但它不是NGN的全部。NGN在會話和呼叫控制層還包括了PSTN/ISDN仿真子系統和流媒體子系統等。
IMS將成全業務下一代網絡核心
傳統交換技術經歷了模擬交換和數字交換的轉變,它們的特點都是面向連接的,并且交換控制、承載連接、業務提供、用戶信息不分離,集中在一個物理實體即交換設備中。智能網的產生,引入了業務提供與呼叫控制相分離的概念。
而軟交換的提出,引入了呼叫控制和承載連接相分離的思想。這些都是核心交換網絡所發生的重大變革,每一次變革都對業務提供、網絡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智能網的引入,我們的電信業務愈加豐富,而由于軟交換的部署,網絡趨于扁平化,結構更加清晰,維護管理更加方便
IMS的產生,使得網絡層次分離得更加徹底,接口更加標準化,業務提供、呼叫控制、承載連接、用戶數據分別由不同的實體提供,從接入到核心,從承載到業務,各個環節都可以成為產業鏈的重要角色。IMS體系這種分離的標準化架構為不同層面的網絡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條件。IMS的產生,真正體現了核心會話控制層面的融合,是網絡融合的終極目標。
全業務運營在一定程度上驅動了IMS的產生與發展。以IMS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是一個不斷演進、逐漸融合的網絡,其業務范圍覆蓋了話音、數據、視頻、流媒體、Internet接入、數字TV廣播等各種有線和無線業務和應用。
目前業界正在研究如何使用IMS架構支持IPTV等流媒體業務,可以說IMS被賦予的使命越來越多。IMS作為下一代網絡交換部分的核心和基礎,在由電路交換向分組交換演進的過程中,在全業務運營的環境下,將繼續保持其主導地位。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