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對電能質量要求也日益嚴格,如何提高現代電力系統可靠性、可控性、快速性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靜止同步補償器(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是柔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的重要設備之一,在穩定系統電壓、提高功率因數、增加傳送容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代表著無功補償技術的發展方向。STATCOM主電路架構不同、控制策略不同的對應著不同的補償效果和成本。
1 STATCOM工作原理簡述
采用STATCOM進行補償無功具有連續調節范圍大、控制響應精準快、運行經濟可靠等優點。其工作原理圖如圖1所示。STATCOM主電路由逆變器和直流側電容構成,經變壓器接入電力系統。在理想情況下STATCOM裝置等效為“可控電壓源”,設其輸出電壓為UI,系統電壓為US,兩者同相位。當UI>US時,電流從系統流向STATCOM且電流相位超前系統電壓90。,裝置輸出感性無功;反之,當UI
穩態時,STATCOM從系統吸收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US是系統電壓;R是系統等效電阻;δ是系統電壓和裝置輸出電壓之間的相位差。當δ<0,Q<0吸收容性無功;當δ>0,Q>0吸收感性無功。通過調整δ,就可對STATCOM的無功功率進行連續調節。
2 STATCOM的間接電流控制策略
根據是否直接控制輸出電流來分,STATCOM可分為電流直接控制和電流間接控制兩種控制策略。間接電流控制是指對STATCOM裝置中逆變器所產生的交流電壓基波的相位和幅值的控制,以此來間接控制STATCOM交流側電流。間接電流控制分為單δ控制和δ與θ配合控制。采用單δ控制時,雖然簡單有效,但忽略了對θ的控制,使得直流側電容電壓穩定困難、損耗增加。在δ與θ配合控制中,δ角的控制用于無功功率控制,而對θ角進行控制可起到維持電容電壓穩定的作用。因此可對無功功率控制采用逆系統非線性PI方法,對STATCOM直流側電容電壓采用傳統的PI控制方法,兩個控制環互相獨立,互不干擾。
圖2為δ與θ配合的逆系統PI控制框圖。圖中,三相瞬時電壓uA,B,C和瞬時電流iA,B,C,經過α,β變換和瞬時無功功率計算得到補償無功功率Q,并與參考補償無功功率Qref進行比較,經過PI環節得到控制量δ,參考電壓uref與直流側電壓udc進行比較,經過PI環節得到控制量θ,將控制量δ和θ作為控制參數輸入STATCOM控制系統。
3 系統模型搭建及仿真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對STATCOM的原理和控制策略的分析,在此將在Matlab/Simulink環境下對其進行系統級的建模仿真。Matlab/Simulink被廣泛應用于電力系統的建模和仿真中。
3.1 系統模型搭建
按照圖3所示,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基于間接電流控制的STATCOM的系統仿真模型。圖中用無窮大系統電壓的有效值為,頻率為50Hz,額定負荷為S=9000+j9000。STATCOM的主電路48脈沖變流器(48 Pulses Inverter)組成。系統仿真可采取離散化處理來加快仿真速度,仿真步長設定為TS=2.5×10-5s。
3.2 仿真結果分析
仿真中,系統負荷為三相平衡負荷,因此可取A相電壓和電流波形作為代表進行觀察。圖4為補償前系統A相電壓電流相位比較圖。在圖中,電壓波形的幅值較電流波形的幅值大,電壓相位超前電流相位90°。圖5為系統補償前的功率因數,其數值保持在0.707,與理論計算值相符合。
圖6為補償后系統A相電壓電流相位比較圖,電壓和電流波形相位已基本趨于一致,因此可以獲得較高的功率因數。
圖7給出的系統補償后功率因數曲線的也證明了這一點。因變流器直流側電容需要進行充電,所以在起始階段功率因數發生振蕩,完成電容充電后振蕩很快消失(在0.06秒附近),之后STATCOM進入穩態工作區,功率因數接近于1。
4 結語
本文對電流間接控制策略進行了分析,實現了基于電流間接控制方法的STATCOM的系統仿真,仿真結果驗證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電流間接控制方法的優點在于結構相對簡單,技術也比較成熟,但與電流直接控制方法相比,間接控制方法存在控制精度較低,電流響應速度較慢。應針對其優缺點做進一步研究,根據不同場合合理選擇。
作者:羅映紅 張鵬 周碧英 李俊賢 來源:現代電子技術